路易:微信极限封禁战术 可能封死自己

时间:2022-11-25 10:1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作者:路易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微信这个中国可谓最重要的手机应用程式(App),最近进行了一轮大规模禁言、封号行动。从微博话题、各群组反馈与媒体舆情观察,这次封禁范围扩大了数倍,很多平时与“违禁议题”绝缘的朋友,这次也“中枪”了,甚至一些国企中高层、中央驻港机构员工等“自己人”都被误伤。笔者有位媒体朋友只是发了一些工作资料、采访提纲给同事,其中涉及二十大内容,就被直接封号,令人匪夷所思。

笔者也不例外,自8月开始经历四轮禁言,主要征状是群聊与朋友圈发不出信息;在10月初极端情况下,连单聊都不允许了,直接在人际圈里消失,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幸运,笔者的微信是用香港手机号码注册,还可以与境外帐号互通;如果是中国大陆手机绑定,那就是真正的“社死”(社会性死亡)了。

制造未知恐惧  致用户自我审查

如今这个时代,每个中国人的社交、消费甚至工作都离不开微信。在世界任何地方见到国人,熟络后都会问“加个微信吧”。很多人职场中已不再交换名片,而是以微信作为工作沟通和协作工具。疫情下,这种依赖更是升级到人身自由层面。为防疫而产生的各种二维码系统都内嵌微信中,于是如果一个人微信被封禁,可说是寸步难行。于是这个本来便利人生活的程式,有风险沦为控制人行为的工具。一个人的“生杀予夺”就在微信的股掌之间。如果滥用这种权力,剥夺民众正常社交、生活的基本权利,将对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当然,这种风险不止在微信平台才有,其他中国民众常用的社交平台如微博、抖音等,封号情况也在不断增加。

相信大多数用户都明白,社交平台必然受中国网络监管,然而以往这种监管是有限度的。例如有人发出“违禁内容”,一般是那个链接、那张图、那个视频或者那段话发不出,其他对话和发布不受影响。然而这次同类情况却直接封禁,无道理可言,已超出大众接受范围。很明显这已不是针对内容本身,而是制造未知恐惧,让用户自我审查,这比关键字审查要高效得多。

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不讨论社会。如果连私下个人领域的讨论都不允许,社会必然出问题。上一个连私下讨论都会被禁止、审查的时代,是50多年前的文革时期,其对社会的伤害,所有中国人都有记忆。

封禁模式也损腾讯自身经营

然而,这种极限封禁对用户的伤害不必多讲,言论审查对社会的危害也不必赘述,各种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已论述得很清楚了。实际上这套封禁模式,对腾讯自身经营也有极大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模糊且蛮横的封禁标准,用户如今在很多情况下需反复猜测、考虑很多内容是否会被允许,尽管这些内容其实是非常正常,甚至完全与政治无关。举个例子,大陆政府二十大后,全国很多机构和企业必然要求传阅或发送很多有关大会的材料,很多会发生在微信上,现在的标准已误伤很多人。另外,疫情防控几乎是现在中国社会的唯一话题,微信是民众接收民间信息、对突发封控早做准备的重要渠道,但现在这个议题在很大范围内不允许讨论。于是为求安全,未来可能会有一轮“摆脱微信依赖”的集体行动,大家分散到其他各类有社交功能的App上,或者“翻牆”出来用国外平台发重要信息,微信的活跃度必会因此降低。

而整个微信的商业帝国就建立在用户的社交活跃度上,活跃度降低会进而打击其公众号、视频号、社群等商业模式,影响其营收。

其次,如今中国市场情况低迷,经济面临巨大挑战。腾讯今年第二季度财报已显示其营收同比下降3%,淨利润同比下挫56%(腾讯称主要因投资组合价值变动所致,调整后同比下滑17%)。资本市场反应也很负面,腾讯股价今年内跌逾30%。凛冬将至,腾讯也在大幅裁员并削减开支。

笔者了解到,如今腾讯在开发新一代内容识别系统,进一步加强识别精度,开始通过分析聊天之间的语义锁定目标,这必然会提高腾讯在这方面的投入,而此项开支是不会为腾讯创造任何收入。而且,近年市面上已有一些反人工智能识别的工具对抗这种审查。如果未来封禁继续加码,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比赛,会让腾讯投入持续增加,将更拖累整个公司的营运。

这部分业务对腾讯来说,是个不断增长却不能切掉的增生身体组织,现在可能还只是“瘜肉”,但后面再生长会怎样?尤其在自身身体虚弱时,它对企业会有什么影响?

第三,根据华兴资本发布的《中国创新经济报告》数据,2007至2020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速,从133%下降至10%;同时,手机使用时长增速也在2021年初降至个位数。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结束了增长期,进入存量期。未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增长部门在海外,腾讯也不例外。

虽然微信主要用户群在中国,但数据显示中国以外约有2亿人使用该服务,其中包括各国几千万的中国侨民和一些亚洲国家市场。例如有报道指,马来西亚3200万人口中,有2000万人有微信帐号;在泰国,据估计有约20%人口注册了微信。未来继续扩张国际业务,是腾讯经营的必然选择。

然而,腾讯“出海”面临用户的审视。如果这种极限封控继续,则必将影响海外用户使用或葬送市场对腾讯的信任,进而影响腾讯其他业务,如游戏、云服务、支付、视频、办公等。因每一项都涉及信息安全和数据,过分的内容审查,很可能会埋葬腾讯国际扩展的机会。

雪崩前一刻,谁都不知道到底是哪片雪花压垮的。而微信这种极限封禁战术,就可能会是那一片。

当然,写到这里谁都明白,封禁不是腾讯自己凭空操作的,而是源自国家网络监管部门的不可抗力。但只有对客户负责的公司,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客户在监管面前太过弱小,毫无招架之力;如果腾讯都不为客户争取权利,反而对法律上纲上线执行,那可能监管部门还没找上门来,客户就先离你而去了。虽然不可能完全离开微信,但民众会以自己方式摆脱对微信的依赖。最后如果微信经营出问题要出售,价格也要被大幅低估。

让民众表达意见  可令社会解压

最后,笔者也想站在国家的角度,说说这种极限封禁的荒谬。首先在任何社会里,不允许公共讨论都是不可能的;相反,让老百姓正常表达意见,能使社会解压,保持稳定。毛泽东曾说:“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

其次,中国在国际舆论场向来弱势,其中一个原因是缺少世界级媒体平台。如今社媒时代,腾讯、字节跳动等公司在海外知名度陡升,各国年轻人其实很愿意拥抱来自中国的新科技。例如字节跳动旗下主要以年轻用户为主的TikTok,在美国市场至今有1.65亿次下载,相当于美国一半人口。各大媒体采访显示,即便中美关系紧张,美国年轻人并不反感使用中国的App。掌握了平台,就掌握了算法,未来就可以多为国际用户推送一些关于中国的正面消息,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国家形象。然而,过度监管必然伤害这项国家利益,从政府的角度讲,也难以理解。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