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中国消费又入冬?

时间:2022-11-24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沪声纸述

“双十一”过去半个月,市场仍没有等到阿里巴巴和京东公布这场年度购物狂欢节的战报,等来的是这两家电商巨头的第三季财报。

阿里巴巴上周四(11月17日)公布的业绩显示,集团在今年7月至9月间净亏损206亿元(人民币,约39.7亿新元),低于市场预期。一天后,竞争对手京东发布财报显示,集团第三季净利扭亏为盈,净收入创下11.4%增长。

不过,无论是业绩不如预期的阿里,还是优于预期的京东,本周来股价都直线下跌,直到星期三才收复部分失地。究其原因,还是再度收紧的防疫措施导致市场对消费股信心下跌。

今年“双十一”之前,投资银行高盛就预计,受疲弱消费需求影响,阿里和京东等电商公司下半年收入增长疲弱,第四季更有可能录得零增长。

“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不仅没像往年那样举办盛大晚会,甚至首次没有公布商品交易总额(GMV)和增长数据。若从快递包裹数字来看,国家邮政局在11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双十一”当天共处理快递包裹5.52亿件,比去年同期的6.96亿件减少21%。

今年线上零售的惨淡表现既出乎预期,却也在意料之中。南都民调中心发布的消费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今年“双十一”有购物计划的受访者仅为64.13%,低于2021年的83.04%和2020年的85.35%。

另一方面,上周公布的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显示,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5%,不仅低于分析师预期的增长0.7%,更是五个月来首次萎缩。这意味着,好不容易走出上半年封城阴影的消费市场,可能再次步入寒冬。

《华尔街日报》调查的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全年社零总额仅将增长1%。相比之下,疫情暴发前的五年中,这一数据年均增幅介于7%至8%;即便是过去两年,社零总额年均增速也达到3.9%。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消费对去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率高达62%,对推动经济复苏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GDP贡献率大幅降至41%,净出口所占比重则从20%升至32%。

即便是疫后持续坚挺的出口业,也受全球需求萎缩波及,在今年10月份下跌0.3%,出现两年多来首次下滑。在投资带动作用有限、出口贡献预计转弱的背景下,“稳经济”重担又得由消费一肩扛起。

中国人民大学和中诚信国际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周六发表报告指出,中国全年消费市场虽然呈现“类V型”修复,但整体增速仍处于历史低位。这不仅是受食品价格上升等短期因素影响,也有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对预期转弱等长期因素拖累。报告认为,提高疫情防控精准性、畅通经济循环是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而根本在于收入和预期的改善。

“双十一”当天最大的好消息,莫过于中国官方发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的20条措施,大幅放宽防疫限制。由于看好新规将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陆港股市应声大涨,餐饮旅游等消费股迅速拉升。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上周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对新措施表示欢迎,并期待情况继续改善。京东首席执行官徐雷也在财报会议上乐观展望,“最坏的时刻已经基本过去”,未来会有“不断的正面因素和信息”。

然而,过去一周来随着中国疫情持续升温,刚放宽没多久的政策再度收紧。几个大城市中,广州和重庆都陷入大规模封控,北京多个辖区要求民众居家办公、禁止堂食。就连疫情较为缓和的上海,本周二也公布新规,禁止入沪人员在抵沪后五天内进入餐饮服务、购物中心等场所。这为本就坎坷的消费复苏之路再添阻碍。

中国监管层本月出台16条重磅措施,提振自去年底至今深陷寒冬的楼市。但央行同时强调,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而是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支持。不过,在今年仅剩的一个多月里,比货币政策更能直接刺激消费的,无疑是防疫措施的松紧程度。

从首次消失的“双十一”战报到再度萎缩的社零总额,消费市场已经一再向决策层敲响警钟。在楼市坚冰未化之际,如果消费市场再度入冬,中国经济与“春暖花开”的距离又更远了一步。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