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由于不同地域和层级间政府责任分配不清,很容易将上级指示放大化,导致防控不是过松就是过紧,令“20条”执行效率大打折扣。
中国发布优化防控20条措施以来,各地做法不一引发争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星期四(11月17日)强调,要同时防止“一封了之”和“一放了之”的倾向。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星期四举办主题为“不折不扣,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的新闻发布会。米锋指出,要完整、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优化防控工作部署举措,坚决反对两种倾向,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
中国星期三(11月16日)单日新增本土冠病感染者突破2万3000例,为今年4月份以来最高,主要集中在广州和重庆两大城市。广州星期三新增感染者创下9675例的新高,重庆感染者也升至创纪录的4072例。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记者会上介绍,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持续加强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和发热门诊建设,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要设置发热门诊,加护病房(ICU)床位要达到定点医院床位总数的10%。
尽管中国疫情持续升温,但“防疫20条”上周出台后,各地相继调整防疫措施。多地暂停或取消全民核酸筛查,河北省会石家庄甚至在日增几百例感染者之际,宣布乘坐公交和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不过,也有部分地区将不再要求隔离的“次密接”直接判定为密接,进行提级管控。
出席同场记者会的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明确指出,今后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只有密接人员才会集中隔离。对于将密接的密接直接判定为密接“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
针对核酸检测,沈洪兵称“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他介绍,跨区域流动人员须凭48小时内核酸证明乘坐飞机、高铁、列车等交通工具,入住宾馆酒店和进入旅游景区时须查验健康码和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3岁以下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可免予查验核酸证明。
新华社发文解答进一步明确新措施细则
中国官媒新华社星期四发表《二十条优化措施热点问答之一》,进一步明确新版措施细则。
文章引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说法称,对密接人员管控时间应以末次暴露的时间为起点,而不是追踪到密接的时间;暴露在涉疫场所的“时空伴随者”,只需“三天两检”。
不过,官员们在新闻发布会和文章中均重申,优化调整防疫措施并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人民日报》同天再刊发评论,强调抗疫要“算大账、算总账”,并指中国有足够优势实现动态清零。这是《人民日报》一周内第五次发表署名“仲音”的评论,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陆曦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尽管决策层调整了防疫措施,但由于不同地域和层级间政府责任分配不清,各方还在试图厘清权力和责任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上级指示放大化,导致防控不是过松就是过紧,令“20条”执行效率大打折扣。
陆曦认为,“20条”是最高层列出的负面清单,但地方政府现在更需要一份清晰透明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当他们按照步骤执行,就可以避免被问责,这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地方调整政策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