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时电子报
旺报社评
大陆政府二十大后,境外媒体纷纷报道,北京高层正在讨论“疫情解封时间表”,跌跌不休的陆港股市随之反弹,但中国各省市正面临秋冬新一波疫情冲击,对中国经济活动、社会生活都造成重大冲击。郑州疫情因富士康封厂事件而引起关注,广州近日每日新增无症状者连续破千,中国防疫模式是否应调整的问题,争议更大。
地方防疫僵化遭质疑
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对中国调整防疫模式的呼声,更多来自“体制派”舆论领袖,包括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人大重阳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左派网红作家周小平,都透过公开或私下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和措辞,对中国地方政府防控的一些僵化措施提出质疑。中国国务院卫健委点名批评地方“层层加码”,更直指“动态清零”与“防止一刀切”之间,是否已经到了无法兼容、平衡的转折点?
自变异病毒株致命性大幅降低后,北京未尝没有考虑逐步放宽防疫。不过,庞大的老龄人口、农村基层医疗设施不够健全、特效药效果仍有疑虑等因素下,轻易松绑可能造成农村老人死亡潮,让中国松绑格外谨慎。不过,这不表示中国在技术面未求改善。2020年初武汉封城时期先采“绝对清零”,后采取以社区为单位,划定高、中风险区的“动态清零”,也就是“社会面清零”。但此后中国防疫模式即便再做调整,最多是细枝末节的优化,整体仍停留在“社会面清零”逻辑之中。
顾名思义,“社会面清零”的意思是透过日常化核酸筛查,一旦发现感染病例或阳性个案,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去方舱医院治疗,再透过健康码、大数据追踪,将所有“密切接触者”甚至“时空伴随者”居家隔离数日,以此确保未感染病毒的场所、人群保持原有生产与生活,而维持当地经济社会最大程度的运转。从“大政府”的角度,也就是国家执政者而言,这种做法的确能在兼顾“动态清零”的同时,避免大规模经济停摆和失业潮,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选项,自然受到北京最高决策层认同。
社会面清零成本高昂
不过,就地方或基层政府而言,在中央执政者眼中“综合成本”最低的防疫模式,在执行面却是“行政成本”最高,这才会出现种种层层加码、简单粗暴的僵化措施。若要完美执行“社会面清零”,不仅需要各部门高度配合,确实保障被封控民众日常与紧急需求,还需要维持高频次、大规模核酸筛查的开支,并透过高效的数位政务体系作为支撑。这就衍生出两大问题:第一,若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就难以承担“社会面清零”的高昂成本;第二,若地方政府治理水平有限,纵然有千军万马,也可能乱成一团。
上海直到今年奥密克戎出现前,都遵循精准防疫原则,而且愈封愈小、愈管愈少,长三角地区出口,在全球陷入大流行困境之际,反而更畅旺,一度成为全球羡慕的样板,但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太快,让上海防疫体系失灵,只好走回封城老路。此后,中国各省市更坚决执行“社会面清零”,北京、深圳等地都加强了日常核酸筛查,务求提前发现感染者、遏制疫情扩散,目的是避免陷入“全域静态管理”境地。这些地方的财力、治理能力都领先全国,当他们感到吃力,三四线城市必然不堪重负。
当务之急,应秉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态度,摸着石头过冠病的河,从最开始的“绝对清零”到现在的“动态清零”,思考建构“重症清零”配套措施的可能性,将防疫重心转移到如何第一时间发现、治愈染疫的老人和重症者,并适时释出政策路线图。清零逻辑不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变,但在实践方法要视病毒株的变化与现实环境而调整,务必再次成为世界各国兼顾防疫与经济民生的模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