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星岛日报
星岛日报社论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上周六的新闻发布会中,重申坚持“动态清零”方针不动摇,令市场对于中国调整防疫政策的憧憬再度落空。近期中国新一波疫情肆虐,每日新增本土个案从十月初的不足千例,飙升至五千多宗,适逢冬季流感高峰期,此刻的确不是放松防控的最佳时机。从昨日港股行情看,市场似乎仍然有所憧憬,又或者项庄舞剑,不管消息真假,意在趁港股低位炒作一番。不过,无论如何,从社会经济还是人民心理的承受力考量,防疫的策略调整势属必然,只不过调整的力度、时机的选择,颇费思量。
一周前,中国经济学家洪灏在社交媒体称,中央已成立“重新开放委员会”,正在评估各项数据,目标是明年三月重新开放。数日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又在一个外资银行内部研讨会上透露,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将在“未来五至六个月间,发生重大改变”。上述消息,一度刺激港股和沪深股市强劲上升,反映市场对中国重新开放的强烈愿望。不过,在上周六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疾控局官员称,当前国际正逢新的冬季疫情流行季,国内局部地区疫情反弹趋势明显,叠加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疫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官方坦承,中国八十岁以上长者总体疫苗接种率和加强针接种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可见中国的防疫政策,未有根本变化。
“动态清零”初期有效 渐受严重冲击
中国“动态清零”政策,初衷是为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在疫情爆发之初,的确成效较佳。但在Omicron变异令病毒更隐蔽、传播更快速、病征更轻微之后,这种严防死守式的策略就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一刀切、“层层加码”,动辄封城、封区的粗暴做法,不仅沉重打击国民经济,更给民生带来极大困苦,频密的核酸检测,令政府财政不胜负荷,封控中频生的民众失救、被困等“次生灾害”,更令社会充斥焦虑怨气,这些都是官方应该正视的问题。
官方强调,“动态清零”并非追求“零感染”,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未做到“科学精准”。应该看到,“动态清零”的政策本身也在动态调整,现在的疫情防控方案已升级至第九版,中国对境外旅客隔离期,已由最初“14+7”缩减为“7+3”。在仍有双位数新增个案的北京,中断两年的北京马拉松周日复办,有三万人参加;福建省疾控官方宣布,停做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病调查;一些地方取消免费核酸检测,有专家建议,以抗原快测取代。这些征兆,证明中国政策确在微调之中。
循序渐进调整 疫策难一夜改变
冠病疫情爆发近三年,对于中国开放国门并放松管控,外界曾有不同的预期时间点,从北京冬奥,到大陆政府二十大,但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现在又寄望于明年三月“两会”之后。不过,世界田径联会已宣布,受疫情影响,原定于明年五月在广州举行的世界田径接力赛,推迟至2025年四至五月间举行。此前,原定明年三月在南京举行的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亦被推迟至2025年三月。可见将中国防疫政策调整,与政经盛事扣连,可能并不可靠。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应该尊重科学,与政治脱钩。现在看来,这种调整很可能是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不会戏剧性地一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