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认为,容错纠错机制短期内或能减少社会戾气,对民众有一定的安抚作用,但机制如果不能成为法律条例,而只是一种“应急”措施,长远来看可能会形成更大混乱。
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中国发生多起因管控导致民众无法及时就医的冲突事件。重庆一名人大代表早前称,如果不加区分地“问责处分”基层医疗工作者,会导致他们身心疲惫、进退失据,并建议“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容错纠错机制”,重庆官方星期一答复说,将进一步论证建议可行性。
所谓容错纠错机制,意即在疫情防控下医护人员为了救死扶伤,获准在一定范围内先做出决定,如果这些决定踩过界也不会因此受到惩罚。受访专家认为,容错纠错机制短期内或能减少社会戾气,对民众有一定的安抚作用,但机制如果不能成为法律条例,而只是一种“应急”措施,长远来看可能会形成更大混乱。
中国经济新闻网今年1月23日重庆市人大会议期间报道,重庆市人大代表、长寿区中医院党委书记龚致平提出上述建议,并称自冠病疫情暴发以来,基层医疗工作者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和情感付出,加上受患者或医闹的误解和冲击,时常出现对医务人员不客观、不正确评价的舆论等,进一步加剧医护短缺矛盾。
重庆市卫健委3月28日对上述提议做出答复,称因医务人员行业特殊性,医务人员的工作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健康委将加强调研,进一步论证建议可行性。重庆市人民政府是在星期一(11月7日)在其网站公布有关市人大提案与回应。
前述消息未具体说明该机制涉及的内容,不过当地媒体星期二(11月8日)报道称,一名71岁老人前日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手持黄码且没有医院所需的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情况下,接诊医院决定通过绿色通道立即救治。老人后来顺利完成手术,脱离生命危险。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容错机制理论上是美好的,一方面可能减轻医护人员的压力,同时也本着“救人为先”的原则缓解民众目前的对立情绪。
专家:目前防疫出现紊乱因没按有序规范法律执行
过去两年,中国多地出现因疫情管控,民众无法及时就医衍生出的“次生灾害”问题。西安市一名孕妇今年1月因核酸问题久候院外导致流产,涉事医院被处罚停业整顿三个月,医院总经理被停职,门诊部、医务部相关责任人被免职。上海今年3月封控期间,当地一名护士突发哮喘,但所在医院急诊部因防疫停诊最终不幸过世,引发舆论批评。
不过,谭刚强强调,社会的有效管控行为应遵照法律体系,目前的防疫问题是整个社会机理出现紊乱、疏忽了协调性,根本原因是没有按照有序规范的法律,更多是落实上级指示而形成的政治站位。
谭刚强说,在这种情况下再加入容错机制,可能会在原有问题上产生更多混乱,“这等于是对现行的制度性管理开一个口子,这个口子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会带来更大问题,走向另一个极端”。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知情人士称,中国会谨慎放宽“动态清零”方针,可能会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进行,依据地理区域逐步放宽限制,比如可能先在一些主要商业中心城市适当放宽防疫限制。要让活动接近疫前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间表将延伸到靠近明年年底的某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