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的“开放”困境

时间:2022-11-10 07:2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沪声纸述

“今年的人更少了。”

一名每年都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新加坡展商,面对访客稀少的展厅,无奈地感叹。

今年共有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参展商前来上海,参加一年一度的进博会企业展。参展国家和企业数量与去年相近,但展厅肉眼可见地更为冷清。这或许和本届进博会前所未有的严格管控有关。

当下中国各地冠病疫情四起,为防止进博会成为疫情暴发点,主办方规定,进入展区前10天内有疫情风险区所在地旅居史的人员均不得参会。所有参展人员每日首次进入展区时,须持有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展区内也要全程佩戴N95/KN95级别口罩。

不少外省市代理商由于当地暴发疫情而难以参展,就连享受外交待遇的外国使节,也因顾忌疫情风险而避免来沪。

一名欧洲参展商说,该国驻华大使过去几年都出席进博会,但今年因担心疫情防控导致难以返京,临时取消了行程。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这个办给全世界的展会,现在看不到几个外国人。”

外国使节的顾虑并非毫无根据。即便身处上海,也可能因突发疫情而被进博会拒之门外。有参展商披露,开展前夕,部分场馆因发现感染者密接人员而临时闭馆,导致布展人员滞留展厅。进博会开幕后,还有上海本地的工作人员因社区被封控而无法入场。

就连报道进博会的中央官媒记者,也因为北京健康宝小程序出现异常“弹窗”而难以返京。网上流传的截图显示,多家央媒记者因赴上海报道进博会而被“弹窗”,请求相关部门帮他们解决返京难问题。

中国官方上周透过视频出席进博会开幕式时,在短短五分钟的致辞中提到17次“开放”。连日来的进博会官方报道中,也频频提及“开放”。然而置身其中的展商、员工和媒体,更关注的则是随时可能面对的封控。

与其说进博会彰显了中国开放的决心,不如说这场在中共二十大后登场的国际展会,凸显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面对的开放困境。

疫情暴发以来,严格的清零政策令这个庞大市场与外界往来大幅减少。不过,高层开始在二十大后频密出访与接待外国领导人来访,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公布新措施,提出便利跨国公司及相关人员出入境。上月底开始,进出中国的国际航班大幅增加,进一步印证中国正努力恢复与世界接触,重新打开封闭近三年的国门。

但与此同时,中国官方上周末重申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各地防疫措施也未见放松,跨省出行难度堪比出境。二十大后来势汹汹的新一轮疫情,让更多地区陷入封控;南部经济枢纽、重要入境口岸广州在单日新增感染者突破2600例后,星期三(11月9日)又有一个行政区被封。这意味着即便进入中国变得容易,在入境后仍有可能寸步难行。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但种种矛盾迹象让外界难以判断,这样的“开放”是口是心非,还是纸上谈兵。

就像中国官方在进博会开幕致辞中所说,在全球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之际,开放是为发展纾困的关键、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前的重要动力。对于内需疲弱、出口放缓的中国,开放更是稳定经济和民生、减缓投资和人才外流的不二选择。

不过,随着冠病病毒传播力持续提升,就连极为严苛的区域封控加核酸筛查,也难以阻挡疫情扩散。如果全面开放,更大规模的疫情暴发在所难免,重病和死亡率也将随之飙升。医疗机构做好了应对准备吗?民众对此有足够心理预期吗?官方要如何平息民间恐慌、防止医疗挤兑、避免乱象丛生?

这些问题,在上周末中国国务院的疫情发布会上没有被问及,在两周前的进博会新闻发布会上没有被提出,在疫情暴发近三年后仍没有得到解答。但随着越来越多国家迈向开放,它们变得愈发迫切。在推进制度型开放、促进国际经贸开放之前,要让外界真正接触到开放的中国市场,才能重塑投资者的信心。

尽管本届进博会人气不如以往,但一名首次参展的新加坡商家,还是对这场全球性展会印象深刻,并决定明年继续参展。他说:“在疫情下能办成这样一场活动,已经很了不起。当然,如果明年再来时能感受到没有疫情的进博会,能接触到更多商家和消费者,就更好了。”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