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演员王星经泰国被拐至缅甸的诈骗事件,在中国网络炸开了锅。
泰国,这个旅游业占国家经济总量五分之一、最受中国人喜好的度假目的地之一,也在此次事件中,成为中国网民的众矢之的。
中国网络掀起舆论海啸,社交媒体涌现大量惶恐询问泰国是否安全、是否还能去的帖子。
许多原本打算要在春节期间去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打起退堂鼓。据旅游研究公司ForwardKeys数据,事件发生后的首个周末,中国飞往泰国的航班退票量相比去年同期激增155%。
一时间,泰国成了中国游客避而远之的地方。
接触在泰国当地生活、旅居的中国人,他们眼中的泰国却又是另一个世界。
“我可以肯定地说泰国很安全”“没有出过国才觉得国外都可怕”——几个在泰生活的中国人,在谈到王星事件时几乎异口同声如是说。
在他们看来,和国内网民、朋友谈论泰国安不安全,早已成了一场夏虫不可语冰的无解争论,而且极度容易引发骂战。
客观地说,衡量一个地方是否安全,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标准和受访群体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很难三言两语得出结论。
从最新一项国际安全排名来看,泰国两大主要城市曼谷和清迈其实表现不俗,尤其是清迈,已连续两年排名东南亚第一。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泰国则曾被列为全球最不安全的20个国家之一。
不过,随着王星事件的持续发酵,中国互联网舆论已经偏离泰国是否安全的讨论。
不少头顶爱国人设的大V,借着这波“还是国内最安全”的舆论,再吃一波爱国红利;而一些旅游博主则借着话题热度“踩一捧一”,为自己其他业务宣传造势。
这些带着个人营销目的、蹭流量的网络投机分子,让王星事件的讨论,逐渐走向“为什么有人出国旅游”“国内旅游不香(好)吗”的价值批判,而“不去泰国”则上升成一种“政治正确”的表态。
有网民表示自己还是会如期去泰国,或有身在泰国的网民站出来,力证泰国安全,立即遭到其他网民、一些大V的反扑甚至恶意诅咒。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中指出,在群体中,个体会失去理性,容易被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主导,做出过度反应。
这对隔着一道防火墙、信息获取单一的中国网民来说更加明显。
大数据算法的推荐机制,进一步强化网民的既有偏好,产生信息茧房效应,加剧信息源的单一性。
这一方面会削弱理性讨论的空间,扩散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让网民离真相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也导致观点日益极端化,加剧群体对立,使舆论场的讨论,变成情绪宣泄的对战。
王星事件后的舆论走向,某种程度上反映中国公共话题讨论的一种困境,也是近年来中国网络舆论骂战的一个缩影。
从地域歧视到性别对立,从粉丝互撕到绑架性爱国,在这些情绪化、极端化的舆论风暴中,理性的讨论空间一次次被打击,社会内部一次次被撕裂,最终只剩下一地鸡毛。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