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除了人工智能(AI)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引爆热潮,还有另一科技亮点也在中国掀起一阵小狂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16架翩翩起舞的人形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在舞蹈环节《秧BOT》亮相,一身黑色骨架,套上东北棉袄,跳起传统秧歌舞。它们时而甩手绢,时而转手帕,与真人舞蹈员配搭,谈不上栩栩如生,却也让人眼前一亮。
既有前卫感,也不乏幽默感,又夹杂一丝诡异感——这群话题性十足的机器人由一家叫宇树科技的杭州机器人公司研发。这是该公司首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原地转体、倒立转体等复杂动作,体现了先进的平衡算法和硬件水平。
为了这场表演,宇树科技花了近三个月为机器人进行排练,通过AI强化学习,让机器人学会自主舞动。
这并非机器人首次亮相春晚,但和此前卡通式机器人或机器狗不同的是,今年登场的是高动态人形机器人,关键在于会模仿人类动作和行为,也能听懂语言指令并进行分析和执行决策,本质上是AI技术和机器人机电技术的深度融合。
正逢DeepSeek的爆红,春晚舞台上的机器人被赋予更深刻的意义。许多中国网民把DeepSeek的崛起和人形机器人的闪亮登场结合在一起,视之为中国科技力量崛起的体现。
近几年,人形机器人逐渐成为科技领域的火热赛道,也是中国政府重点培育的产业。中国工信部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就立下目标:要在2025年在“大脑、小脑、肢体”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27年实现“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已成为中美人工智能较量的又一领域。在美国,电动车巨头特斯拉、Figure AI等高科技企业也正全力推进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以特斯拉为例,其开发的Optimus机器人被掌门人马斯克标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产品”,有望走入千家万户担任家庭助手,承担繁琐或高风险的家务事。
对于中美的人形机器人竞赛,美国国会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指,中美AI头部企业正竞相构建人形机器人所需的软硬件体系,而中国正试图在本土机器人市场进行创新,以摆脱对美国和其他非中资企业在技术上的依赖。
报告进一步指,中国正通过政府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措施,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提供强力支持;这一战略与中国在主导全球太阳能板、电动车和商用无人机供应链时所采用的模式,如出一辙。
《纽约邮报》去年8月引述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成员赫伯格(Jacob Helberg)在谈及中国机器人所构成的威胁时说:“我认为,我们距离一个‘ChatGPT时刻’还有12个月的时间。届时,全世界将从沉睡中醒过来。”
在DeepSeek以黑马之姿崛起后,赫伯格这番预言听起来并不牵强。谁会先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有效应用仍需时间检验,但无论如何,DeepSeek的初步成功已促使国际社会重新评估中国的科技实力,也间接给了春晚跳秧歌舞的机器人更强的底气,让外界不敢视之为噱头而一笑置之。
毕竟除了跳舞,这些机器人还被寄予更大的厚望,不仅要走入大众的各个生活领域,更是为了助推中国在全球科技的话语权和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