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在台湾政坛的崛起和殒落,对很多台湾人而言是深刻的伤痕。涉贪事证明确,柯文哲已遭起诉,可是司法程序繁琐费时,真正三审定案会在多年之后。
虽然政治生命已结束,他仍有能力扰乱政局。日前民众党发动的挺柯集会,尽管出席人数不如预期,但依然是受瞩目的政治事件。然而随着边际效应递减,柯文哲、民众党的影响力势必逐渐降低。
2014年柯文哲参选台北市长,高举“推倒蓝绿高墙”旗帜,吸引大批期待打破蓝绿格局,开启新政治的支持者。加上民进党礼让协助,终于让柯文哲高票胜选,打败的是国民党前主席连战之子、政治明星连胜文。当时被视为新政治的重大胜利,很多人认为循着柯文哲素人从政的模式,促进政坛新陈代谢,假以时日,台湾政坛便能突破蓝绿格局,走出新的一页。谁知十年梦碎,新政治不堪深究,甚至比一般政治人物更快堕落。
平心而论,柯文哲的性格瑕疵,昔日已在公开场合显露无遗,比如欠缺人文素养、厌女、言语粗鄙等等。可是他曾为此表示将虚心改正,支持者认为他尚称比下有余,应给予机会;且柯无政党背景,倘若施政不符期待,理应不难拉下马。谁知他掌握首都的行政资源,即使政绩不佳,仍累积庞大政治能量,若非深陷涉贪丑闻,想要拉下马并不容易。事件说明人民应慎选政治人物,一旦让他们掌权,就算表现不佳,民众很难真正对他们做出教训。
出言呛辣的柯文哲,擅长以似是而非的口号,煽动支持者情绪。如今的民众党甚至无法提出合理要求,只能大声宣告“法律系退出司法体系”这类不知所云的口号,引发社会广泛嘲笑。柯文哲支持者在社交媒体长期对其他人的霸凌,早已使许多民众反感,势力很难向外拓展。
柯文哲最早那一批支持者,早已几乎流失,甚至成为批柯急先锋。他和民众党如今的支持者,一般被认为是一群愤世嫉俗、自认怀才不遇的偏激者,或政治冷感,容易被煽动之人。这两类人缺乏行动力,对公共事务亦无具体主张,甚至诉诸破坏,而不是修补改进,很难吸引更多人共鸣。
柯文哲的崛起,一部分是倚仗台湾社会对台湾大学医学院和医生的信赖、崇拜,这种几乎无条件的尊崇,值得台湾人深思检讨。学经历优异,未必等同能力、人品优异。若能因此事松动台湾人对学历、职业的崇拜心理,不失为一点点正面的影响。
台湾戒严长达38年,曾是世界纪录,直到21世纪才被叙利亚打破。人民长年身处戒严体制,言论遭箝制,独立思考被视为危险,时刻被长辈、师长告诫叮咛,跟着主流思维才是做人处事之道。但戒严时期安身立命之法,未必适用于百花齐放的民主政体。可是很多台湾人的意识形态,未必随着民主化而改变,依然以戒严时期的眼光看待公共事务,使得议题讨论容易流于情绪,不易深化,也让缺乏深度的政治人物得以生存。
若以1996年总统直接选举算起,台湾完成民主化至今不到30年,依然相当稚嫩。2008年陈水扁执政失败,导致本土政权崩塌。2014年太阳花学运,是对马英九执政不利的反弹。蓝绿都有政治明星跌落神坛,如今民众党柯文哲的殒落,想来不足为奇。
民主、自由是脆弱的体制,有心人若利用体制崛起,甚至也可能逐步走向集权。民主政体须有足够多的人愿意长期守护,才得以延续。柯文哲、民众党对台湾民主体制的破坏,或须很长一段时间的修补恢复。
(作者是马来西亚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