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
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引发世界政坛和舆论的震动。这意味着自2016年沙特与伊朗因宗教引发的外交冲突断交后,时隔七年,两大高度对立的中东强国实现了重大和解。
势同水火的沙特与伊朗为何会突然宣布结束断交状态、恢复邦交呢?沙伊复交后,两国关系会走向何方?对中东局势和国际政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在沙伊复交中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
沙特与伊朗都是中东强权,无论人口、国土面积,还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位列中东前五位。二者都是重要的能源大国,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均居世界前五。
但沙特与伊朗却是宿敌。二者的恩怨纠葛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沙特国民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90%的国民为伊斯兰逊尼派信徒。伊朗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国民绝大多数属于伊斯兰什叶派。
无论从民族、宗教信仰、政权体制,沙特与伊朗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乃至深刻的对立。两国在现实中的利益冲突,则让这种对立加剧,更加激烈和难以调和。
自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及追随者鼓吹“输出革命”,试图颠覆包括沙特在内的各伊斯兰国家王室政权,以及推动各国什叶派反抗逊尼派。沙特同样兴起了瓦哈比主义,并将什叶派视为死敌。
于是沙伊关系急剧恶化,并在中东展开了激烈博弈。伊朗通过扶植在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等国的什叶派势力及政权,并鼓动巴林、也门、沙特的什叶派势力对抗逊尼派主导的政权,打造“什叶派新月”,以图对抗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势力。沙特则联合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土耳其等逊尼派国家围堵伊朗,针对各国境内的什叶派力量。
总之,沙特与伊朗各自合纵连横,在中东内外进行着长期的博弈。最典型的表现,即是双方在也门内战中各自扶植代理人,在阿拉伯半岛的南缘上演着血腥厮杀。沙特对国内的什叶派更是严厉针对,导致沙特伊朗断交的导火索,即是沙特政府处决了知名什叶派教士、社会活动家尼米尔及其他数十名什叶派人士。
先安内才攘外
但随着沙特与伊朗国内情势的变化,双方都有意减少对外冲突,专心处理内部事务。
沙特方面,无论是王室的权力斗争和腐败问题,还是民间追求人权和女权的呼声,以及单一石油产业下经济增长乏力等,都让沙特王室政权颇为不安。在这样的境况下,沙特起码暂时不希望再与伊朗过度冲突,以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集中力量处理国内问题。
伊朗同样有类似的需求。自伊核协议被美国特朗普政权撕毁、对伊制裁重启后,伊朗国内的贫困、腐败、暴力大大加剧,社会矛盾越发尖锐。民众对内政外交极为不满,抗议此起彼伏。去年库尔德族女性阿米尼因未遵循“头巾令”而被酷刑致死,所引发的大规模抗议浪潮、暴力冲突,已造成数百人死亡、数万人被捕,迄今还未结束。
因此,伊朗也不愿与沙特继续陷入零和式的殊死斗争,而是希望得到喘息机会,优先解决国内的动荡及与其他什叶派盟友的纷争。
于是,沙特和伊朗不约而同有了减少冲突、缓和关系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的和谈与复交,也就顺理成章了。
本次调停和签约在北京举行,反映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长、对中东事务介入加深。在过去,中国在调停中往往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仅仅是在欧美之后进行一些例行公事的调解。但中国越来越不甘于做“配角”,试图主导一些国际纷争的调停权。
中东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缘战略位置重要,许多颇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国也值得争取。
不仅沙特与伊朗迫切需要中国的调停,中国也非常渴望做成这一单“生意”。如前所述,中国对资源丰富的沙特和伊朗颇为看重,又希望加强对中东的渗入。调停沙伊关系,对中国显然有利无害。
更重要的是,最近数年,中国也处在内外交困的局面,需要有所成就和突破。无论是长期“清零”对国内经济民生的打击,还是外部与美欧日印等国,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产生的冲突,以及最近日韩关系的急剧转暖,都让中国充满危机感。
于是,中国希望在外交上扳回一城,沙特和伊朗则希望有中立者调停,三方各取所需。而且,以调停国际争端的方式介入沙伊关系及中东局势,也符合国际和平的“政治正确”,不仅不会被批评,还能赢得赞誉。
因此,中国积极调和沙伊关系,并大获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无论对于沙特还是伊朗,缓和了与对方的紧张关系,都有利于彼此集中精力处理国内事务。两国都可以暂时放下争霸企图心,将棘手的内部动荡予以平息。
但这种和解是暂时的、有限的、权宜性质的,而不是长久和根本性的。就中短期看,沙特和伊朗复交,的确也会为中东带来一些缓和与安定,为中东实现持久和平带来一些希望。
但长远而言,由于双方在所属民族和教派上的差异、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强烈对立,权宜之计下的和平和解,必然是不长久、不稳定的。无论沙伊关系还是中东局势,目前还看不到持久和平的可能。
作者是《中国战略分析》杂志撰稿人
国际政治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