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硅谷银行破产的催化剂

时间:2023-03-21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蔡恩泽

从爆雷到破产,拥有40年历史的硅谷银行只经历了40多个小时便关门大吉,成了美国史上第二大银行破产案,仅次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华盛顿互惠银行。

连日来,媒体穷追不舍。毫无疑问,美国联邦储备局过激的加息政策难辞其咎;硅谷银行首席执行官格雷格·贝克尔(Greg Becker)等高管抛售硅谷银行股票的变现操作引起广大储户的疑心;美国政府对零售银行监管不力等等,都是硅谷银行倒闭的原因。

但是,市场恐慌情绪是硅谷银行破产的催化剂。这一点,分析师有所疏漏或轻描淡写。

经历了三年冠病疫情的折腾,包括广大储户在内的消费者已成惊弓之鸟,稍有风吹草动,恐慌情绪就会蔓延,像一点火星点燃一堆干柴。雷曼兄弟银行的倒闭,直接引发了15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其中最疯狂的推手正是市场恐慌情绪。

恐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恐慌心理会制造紧张气氛,放大市场负面效应,堵塞了本可救助的市场通道,堕落为市场的无形杀手。

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管理层减持,引起股市恐慌,同类板块受牵连而暴跌;一家企业债券违约兑付,引起债市恐慌,激起债券抛售潮;一家银行资金链断裂,引发储户挤兑潮等等。

尽管形态各异,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市场恐慌会引发大规模丧失理智的行为,甚至会引发崩盘,风险影响往往超乎人们想象。

硅谷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服务硅谷高科技企业的融资、上市与合并业务,也接受这些新兴企业的大量存款,是美国高科技行业、创始人、初创公司,以及员工之间的主要金融渠道。与科技创新前沿一众新科技创新公司为伍,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使硅谷银行的业务从一开始就尽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从账面上看,破产之前的硅谷银行未见资不抵债的情况,只是由于疫情期间创业公司并购等业务量锐减,现金需求骤降,于是习惯于吃存贷利差的硅谷银行耍了点小聪明,转手把暂时贷不出去的存款,用于购买大量美国国债以期保值。

殊不知,联储局激进加息,使得国债价格下降,导致硅谷银行资产缩水。一些储户担心银行资不抵债,引发了恐慌挤兑。硅谷银行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拥有1201亿美元的投资证券。3月8日更新的财务报告显示,遭遇挤兑后,硅谷银行被迫低价抛售了投资组合中的部分证券,亏损达18亿美元。如果不是因为挤兑潮涌,硅谷银行或许就不会面临破产的悲剧。

正是银行追求暴利的心理造成资产过度证券化,它们将大量现金押注于资本市场,无视实体经济和储户需求,导致流动性梗阻,引发市场恐慌情绪。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般而言,恐慌性市场出现有多种原因:一是市场监管层推出市场紧缩政策或股市利空政策;二是突发重大负面消息传播;三是技术层面内在因素影响;四是监管机构疏于职守。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的浮躁心态。因为高度的信息化生活强调一个“快”字。人们追求速度、效率和解决方法的捷径;在追求这些的同时,忽略了耐心和等待,甚至不惜代价地投机。

因此,改善心理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是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之策。我们要从硅谷银行破产中汲取教训,加强金融机构自身心理预期的引导,把握流动性的合理流动。同时,要引导消费者建立信心,通过政策的连贯性、持续性安抚消费者,以杜绝一有风吹草动就惊惶失措的恐慌心态。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