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国:全球贸易格局新变化

时间:2023-03-20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金建国

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是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大转变,中美贸易战显示,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同以政府为主导的半市场经济不可调和。中美冲突导致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新变化。

第一,美国放弃了多边贸易体系的领导地位。二战以后,美国是多边贸易体系的领导者,在美国的带领和欧洲的配合下,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得以建立并运作。多边贸易体系对二战后至1970年代的世界经济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和投资的跨国交易和运作,新一波的全球化风起云涌。

由于美国在全球化中的领导作用显著,因而这波全球化也被学界称为美国式的全球化。但是,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又称“多哈发展议程”)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失败,证明美国已无力整合“南北鸿沟”的差距。美国诉求的自由贸易,从多边贸易体系退缩到寻求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再到放弃以关税减让为特征的自由贸易政策。

“多哈发展议程”中的“南北鸿沟”是指美欧等发达成员,寻求进一步打开发展中成员的工业品和服务市场;发展中成员则希望美欧降低农业补贴并开放农业市场。“南北鸿沟”的差距导致“多哈发展议程”无法达成一项平衡的协议,具体表现为印度与美国都拒绝做出任何让步。这个僵局没有转机的可能性。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经济体已完成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的转变,进入了数码经济时代;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之中。“南北鸿沟”的差距导致各自寻求的贸易政策无法达成共识。

美国在无力推动多边贸易体系的背景下,走上寻求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化道路。2001年后,小布什政府完成了20多个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和实施。这些贸易协定的经济价值很小,而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基本上是小国。小布什政府借助自由贸易协定要达到的是政治目标。

奥巴马政府推动了两个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前者取得谈判成果,后者谈判无果。特朗普退出TPP,拜登政府对TPP也不感兴趣,更没兴趣谈及TTIP。

第二,多边贸易体系已走到了尽头。印度是“多哈发展议程”的搅局者。印度曾经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搅局者。印度在RCEP最终完成谈判的前夕宣布退出,反映了印度对自由贸易疑虑重重,不敢面对中国制成品的竞争压力。印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近20年印度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但印度依旧持贸易保护主义姿态,再联合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多边贸易体系内已无望取得共识,以实现削减关税和非关税的目标。

美印贸易既冲突又合作

印度与美国在多边贸易体系内的冲突,不等于美印关系好坏的评判。美国实施“印太战略”离不开印度的支持,美国推出“亚太经济框架”还不够,又拉着印度正式启动了“美印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iCET),旨在扩大关键和新兴科技领域的伙伴关系。美国计划加入印度的六个技术创新中心,在2022年支持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领域的至少25个联合研究项目,以推动农业、卫生和气候等应用领域的进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印度科学技术部将通过“关键和新兴技术倡议”深化合作。

从iCET看出,美国不是劝说印度走自由贸易道路,而是直接拉印度朝数码经济发展。印度总理莫迪则利用这次机会,呼吁美国到印度投资,参加“印度制造”计划。“印度制造”的目标是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2014年9月25日,莫迪启动了“印度制造”计划,2019年6月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发表白皮书指出,自由贸易协定正在损害“印度制造”。可见,印度要完成的工业化道路,是借助美国的科技力量来提升印度的制造业。

不断努力提升制造业的印度,须要有关税保护自己的“幼稚产业”,当下印度不可能走贸易自由化道路。美国也没有兴趣在农产品和制成品领域走贸易自由化道路。从新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墨加协定)看,美国对数码贸易、环境和劳工、国企规则等经济规则感兴趣。从美印各自对外贸易政策的诉求来看,传统的多边贸易体系削减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自由化已走到了尽头,但这不等于说多边贸易体系已终结,它其实在传统的贸易自由化领域继续运作。

第三,以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发生了转变。全球化给美国的跨国公司和华尔街精英带来丰厚的回报,也给美国消费者带来物价长时期低廉的好处,但给美国“铁锈地带”或某些行业的工人,则造成负面的冲击。

中国成为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后,对中国的抨击成为美国社会一种现象。“特朗普现象”与“铁锈地带”有内在联系,因此,拜登非常忌讳削减关税的贸易自由化,不会去触碰贸易自由化议程。

放弃自由贸易议程不等于放弃全球化。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是一个不可颠覆的真理,美国比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明白对外经济的重要性,放弃全球化等于走死路。但美国在中美贸易战、冠病疫情和俄乌战争的影响下重组全球化,它以“关键供应链”安全为名,对外倡导“友岸外包”,对内倡导“购买美国货”,强调“美国制造”,增加就业岗位,在关键产业寻求部分自给自足,但美国还是在走全球化道路。

美欧贸易关系更紧密

2021年6月15日,欧盟—美国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正式启动。TTC将作为美国和欧盟的一个论坛,协调处理关键的全球贸易活动、经济和技术问题,并在共享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深化跨大西洋贸易和经济关系,期望美欧双方在四个方面深化合作,包括消除强迫劳动、提高稀土、太阳能及晶片产业的供应链多样化与透明度。美国和欧盟试图在贸易和技术领域寻求趋同。

2022年11月21日《华尔街日报》报道,在西方国家寻求与中国部分脱钩的同时,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正在迅猛增长。2022年美国从欧洲的进口商品高于从中国的进口,是一个新的转变。仅在9月份,德国对美国的出口就同比增长了近50%。

根据欧盟数据,美国对欧盟的服务出口正在激增,2021年同比增长17%,达到3050亿欧元(约4400亿新元)。根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近期一份研究报告,中小型德国公司一直在将投资从中国分散出去。2021年1月至9月,德国机械工程类公司对美出口同比增长了近20%,达到180亿欧元。

第四,美国重组全球化让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渐下降。科技公司正逐步将供应链转移出中国,苹果正在越南北部生产iPad,微软的Xbox游戏机自2022年开始从胡志明市发货,亚马逊已在印度金奈生产Fire TV设备。几年前,所有这些产品都是中国制造。台湾鸿海集团正加速扩展中国大陆以外的生产基地,比率已上升至30%。日本调查公司帝国征信发布的信息表示,截至2022年6月,进驻中国的日本企业为1万2706家,比2012年的1万4394家,减少1600多家。

作者是中国上海时事评论员

从美印各自对外贸易政策的诉求来看,传统的多边贸易体系削减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自由化已走到了尽头,但这不等于说多边贸易体系已终结,它其实在传统的贸易自由化领域继续运作。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