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中国封控防疫走到十字路口

时间:2022-11-29 09:23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社论:中国封控防疫走到十字路口

由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市致命火灾触发,要求放松防疫封控措施的抗议活动,连日来蔓延到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除了多所高校学生,抗议人群也包括一般市民,他们的诉求包括解除各种封控,恢复出行自由和正常生活等等,部分口号也涉及言论自由和体制改革。整体上反映中国民众对各种长期封控防疫措施的不耐已经到达临界点。

封控措施在2020年冠病疫情初期的武汉阶段是震惊世界的创举,也产生立竿见影之效,让中国社会享受了后来相当长一段“免疫”安全时期。然而随着病毒在世界各地的变种,如今最普遍的奥密克戎毒株的致命性已大大有别于最初的毒株。

早期的抗疫防疫成功,让大部分中国民众在后来很积极看待和配合官方的清零封控措施。但近一年来,封控措施接连导致中国民众生计、企业运转等诸多棘手问题,因为企业和工厂开不了工,许多人失业,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看起来没有尽头的封控措施也让越来越多民众感觉盼不到希望,逐渐滋生社会恐慌情绪。

大陆政府二十大之后,官方下发二十条优化措施,有意对管控措施做出相应调整,希望舒缓对经济民生的冲击,显见对问题有所体会。然而动态清零的总目标却没有改变,于是问题变成在事实上将如何调控的压力,从上层逐级往下压,这对每一个上层来说都是压力的稀释,但对下层来说则成了在缺乏明确指示下不得不加码、以防疫情失控的自由裁量,就出现很多“宁可杀错不可放过”的规定。例如住宅小区的封控与否,由居委会或物业管理自行制定规则,但又没有法定权力发出文件,导致居民生活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矛盾不断激化。类似的层层加码和一刀切做法,也造成次生灾害频传,包括这次乌鲁木齐火灾就引发民众质疑消防车因封控原因无法靠近大楼救灾,还有无助者跳楼轻生、病人失救等等,受害者包括孕妇、老人、幼儿。

同样失控的是,因奥密克戎的高传染性而此起彼落的封控,迫使外企从各地出走,打击经济。地方政府为支付封控与核酸检测等费用,都付出了巨大代价。企业的倒闭、外资流失、年轻人失业,以及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严重低迷,牵动地方经济陷入困难,地方政府财政枯竭。

重挫中国本身经济之余,无止境的封控也造成中国对外旅游与经济往来长时间受阻,也连带影响区域与国际经济活力。

奥密克戎传染力强,虽然科学证明致病后的严重性已经大幅减弱,相当于流感,但中国政府考虑人口众多的国情,加上老龄化和疫苗接种等缺口,一旦放开,可能出现绝对数字庞大的死亡病例,引发社会恐慌,这点外界与中国民众都能充分理解。但长期找不到走出清零的有效方案,只会让社会觉得两头不着岸,看不到封控的尽头。

可考虑的方向之一是汲取国际经验,区分较安全与较危险人群对待;一方面缓解民生和经济困境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保障弱势与高风险人群,做好管控,把损害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引入国际证实效益可靠的疫苗、全面施打追加剂等等。冠病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医学研究机构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也有相当丰富的抗疫实践经验,这些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起彼伏的民众抗议活动显示,防疫决策与执行机制所导致的层层加码等问题,已经使动态清零政策衍生灾害超过中国社会所能承担,影响所及,企业对经济失去预见性,民众失去信心,重创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一旦经济引擎不能及时重启,青年失业加剧,这绝非中国与区域经济之福。

中国经济前景关系到世界景气和繁荣,在疫情暴发的第一年,中国政府以高效的社会管控能力,做到迅速阻断病毒传播链,让民众生活恢复正常的目标。相信在新的挑战下,中国政府也能一样以灵活务实精神,以及坚定的决心,逐步从严格防疫措施中走出来,重现生机勃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面貌。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