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回收箱Bloobox正式发放,从多处自动发放机领取情况来看,民众反应相当踊跃,应是可喜现象。但值得关注的是,领取的民众是否能真正体会回收箱所设定的目标和意义,是帮助新加坡达成2030年整体回收率70%的目标,让实马高垃圾埋置场垃圾量减少三成,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若能体会这点,且愿意认真落实,而不是当作家中免费的收纳箱子来滥用,计划才算真正成功。
新加坡多年来家庭垃圾回收效果不彰,一大原因或许与民众意识有关,住家之外的环境有外劳和清洁工固定打扫维护,或许在很大程度上被民众视为理所当然乃至无感;组屋区的大型蓝色回收箱有40%物品受到污染,无法回收,也与民众缺乏回收意识和教育有关。
但在另一方面,包括本报交流站读者来函的不少民众也反映,有40%的回收物被污染,可能与回收箱不分物品种类的设计有关。如果民众在家中利用小回收箱分门别类后,却发现置入大回收箱时还是相混的,只会造成困惑,进而降低配合度。这是不是过去民众不能好好配合回收,甚至把蓝色大箱子与绿色一般垃圾箱等同看待的原因,官方不妨进一步研究。
有读者就举例指出,一些咖啡店的玻璃瓶回收箱子,目标明确,功能清楚,民众就会自动使用,因此回收很有效。据指出,蓝色小回收箱上有指南说明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希望能减少大型蓝色回收箱的污染。由于小箱子深入每个家庭,或许有助于家庭成员互相提醒,真正做到环保回收观念的普及化。
然而公共场所的大型箱子为何不分类,还是很多民众长期的困惑。官方在推动回收教育方面,应该考虑提升民众的认知。举例而言,这个小箱子要充分发挥效果,最好更清楚让民众知道,为何在家中清理、分类之后,大型回收箱却不分类全丢成一堆?一些公寓设了不同分类的回收桶,居民分门别类践行环保后,有人却发现回收车一来,所有回收品就全丢在一起。诸如此类的执行层面问题,都会引起困惑,肯定也会影响配合度。讲清楚这类不必要的疑惑,或进一步改善分类方式,就是一种环保教育,能推动民众更积极配合。
组屋区的回收可以做得更细致,有更清楚的说明和区隔。目前的情况是一些蓝色大回收箱,不只内部被厨余等液体污染,旁边还经常留下民众不懂得分类的大型物品或搞不清楚而留下的垃圾,俨然成了垃圾站。
实马高垃圾埋置场距离“寿终正寝”的2035年越来越接近,在本地很难找到另一个理想地点,生活垃圾不但得减少,回收率也必须尽快提升。新加坡去年整体回收率为55%,但住家回收率却只有13%。因此,一方面,广大组屋区民众对回收的意识必须加快建立,另一方面,对哪些可以回收和不可以回收,要能更清楚让民众知道。回收的容器如果能进一步分类和分配,包括衣物布料等等,就更能加快民众理解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配合,这对整体社会提升回收意识很重要。
此外,政府对回收业者也应该有更细致和因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网购等消费模式带来的包装垃圾和材料种类越来越多,也增加了回收与否的难度;对民众来说,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指引,又看到大型回收箱并不分类,都将干扰在社区建立与深化环保意识的努力。
环保教育必须是长期而有系统的政策方针,日本和台湾的社区环保就值得参考,日本一些城市的垃圾一般有五到10种分类,环保要求更严格的地方甚至分得更细致,台湾人自动清洗回收物品等待环保机构来收集已经成为生活方式。这些案例的成功在于民众自愿配合,前提则是充分了解整个环保处理过程,包括回收业者的作业方式,不产生困惑,大家都明白自己该付出的努力。
本地环保今年进入一个新阶段,包括购物袋收费,以及最迟明年开始的饮料瓶罐退费制,都将推动新加坡在环保领域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但家庭回收就像电子垃圾回收一样,至今效率偏低,官方必须从政策措施和业者等多方面不断检讨,找出更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