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明报社评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本周访问广州和深圳,与两地领导商讨合作,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3年疫情拖慢了大湾区发展进度,随着内地疫后全面重开,广东省早前已宣布,本年度将投入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000亿新元),推动上千项重点发展项目,当中超过2/3落在大湾区内地9市,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打拼。大湾区融合全面提速,不会刻意放慢脚步“等埋香港”。
这是李家超上任以来首次访问穗深,标志疫后香港融入湾区新开始,除了加强政策对接、项目对接,官方亦要思考如何发挥香港的优势及作用,加紧向湾区辐射自身实力,以免被广州和深圳抛离。
外访之余推进“内交” 特首访穗深揭新页
背靠国家、联通世界是香港的定位,疫后再出发,香港面对的外部环境,跟疫前有明显变化,特区政府既要主动开拓对外关系、发挥“联通世界”的角色,也要全力推进“内交”。李家超近月先后出访东南亚和中东,这次首度以行政长官身分访问穗深,着眼的当然是大湾区融合发展。
李家超此行,先后与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省长王伟中,以及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市长覃伟中会面。李家超表示,会上他就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一些具体合作方向,包括加快粤港两地人才多元流动,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进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建设,推动医疗、金融及创科合作,加强跨境交通基建,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等,目标是互利共赢。大陆政府二十大后,粤深等地领导换班,李家超这次与广东省和深圳市一把手会面,对双方而言其实都是一次互相认识之旅,最大作用是为日后深化合作铺路。李家超亦称,此行开启线下见面交流,为日后两地官员密切接触提供示范作用,未来他会陆续访问大湾区全部9个内地城市和澳门,下月在香港举行的粤港联席会议,广东省领导也可能亲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至今近4年,疫情影响了发展步伐,至于香港参与的速度与深度就更不理想。随着内地疫后重开,未来一段时间,大湾区建设势将显著加快,追回耽搁了的时间,香港更要加紧追落后,以免愈堕愈后。
中国正处于由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征途,各方各面都要升级转型,“高质量发展”正是实现这一蜕变的核心。对穗深以至整个广东省而言,大湾区建设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平台。早前黄坤明提出要“再造一个新广东”,便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现代化唯一出路,必须依托大湾区,发挥横琴、南沙以及前海的作用。根据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广东省今年将推动1530个重点投资建设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有6758亿元的投资项目,落在大湾区内地9市,当中以广州投资额最高,重点项目包括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基地,以及总投资逾1200亿元的南沙新区基建项目;深圳是今年投资额第二高的湾区城市,另外东莞也有多个科研及大学建设项目。
在香港,部分人对于大湾区建设,仍然有一种疏离感,觉得“事不关己”,甚至认为这是分薄香港发展资源“益别人”。其实大湾区建设的本质,是经济融合一体化,过去数十年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经验清楚说明,愈强大的成员,愈有能力将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辐射出去,从而壮大自己,而这正是深圳、广洲全力在做的事。
加快政策项目对接 重新认识内地发展
深圳发展迅速,持续升级转型需要开拓空间,于是将实力辐射到东莞,华为总部由深圳迁往东莞,正是一例,但深圳发展动力并没有因此削弱,反而随着深圳东莞同城化而加强;广州佛山同城化,也是同一道理。过去两年,国务院分别提出前海方案、横琴方案,南沙方案,其实就是划定几个重点发展区,透过拆墙松绑,鼓励各方将实力辐射到当地。广州正加紧向南沙辐射实力,深圳则加紧向前海辐射实力。香港太过保守内望,等于放弃向湾区辐射实力的机会。
广东省经济总量超过12.9万亿元人民币,若视广东省为一个单独经济体,经济规模之大,足以位列全球十大。广东省加快高质量发展,将为大湾区建设注入更多动力。香港疫后再上路,特区政府必须加紧与广东省及深穗等地政府,建立更紧密合作关系,就共建大湾区,加快政策对接、项目对接、细化分工。十四五规划为香港勾勒“八个中心”发展定位,有了中央政策支持,特区政府更要认真思考如何发挥香港优势,鼓励人员企业交流合作,透过参与大湾区建设,让香港更上一层楼。内地发展太快,在香港,没有多少人知道原来广州南沙有商业航天运载火箭产业,对东莞的认知也停留在十多年前“世界工厂”阶段,不知东莞已成为高科技重镇。香港要追上湾区发展脚步,必须对区内其他城市最新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