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台湾行政院上月17日通过号称“台版晶片法案”的产创条例修正草案,苏贞昌霸气说,这是史上最高的研发及设备投资抵减草案,台湾政府要用行动支持半导体产业。对照此刻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与韩国等国家,莫不祭出丰厚补贴,重建本土的半导体供应链,台湾跟进可说无可厚非。不过,台湾政府却也应当正确理解,“去台化”的威胁,同样落在中小企业身上,他们也需要政府的关爱。
台版晶片法案的诞生,远因与中美贸易竞逐,美国亟欲在敏感核心领域“去中化”,并抑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关。在此脉络下,美国积极吸引台湾与盟国的半导体大厂,在美国本土组建半导体基地,由此也激起更多国家在地生产晶片意识,无论做不做得到,全球掀起一波政府补贴浪潮。
而在10月底,半导体业界传出“去台化”的声音,更可说是催生本次台版晶片法案的近因。最早的“去台化”描述的是,为避免台海危机,影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应当做到“去台湾化”,或是“去台积电化”,以降低风险。如斯“去台化”,充满恶意攻讦且具针对性,台湾国发会主委龚明鑫就曾说,这是一些海外半导体厂商,如英特尔执行长基辛格带出的风向。
不过,自今年8月,美国众议院院长佩洛西来台引发台海危机后,另一种更为实存的“去台化”,却已是现在进行式。那就是,不少上游订单业主,会要求台湾企业,不要集中从台湾出货,要更加分散风险。若是加上过去几年,台湾企业被要求的“去中化”,如今的台湾企业,生存挑战可说是更加严苛。
回过头来看台版晶片法案的内容,它主要针对技术创新,且居国际供应链关键地位的公司,提供两大优惠。一是企业前瞻创新研发支出25%,可抵减当年度营所税;其二是购买先进制程的全新机器或设备,不论花多少钱,支出5%,也可抵减营所税。两项优惠若是并用,不得超过当年度应纳营所税额的一半。
尽管台湾经济部长王美花强调,该法案不只适用半导体,5G、低轨卫星及电动车等产业,也都有抵减优惠机会。不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国际供应链关键地位”与“先进制程”怎么定义?研发规模与研发密度的标准,又是什么?由此更加令人质疑,台版晶片法案,如同其名是为半导体中的大企业量身订制。
正如一位中小企业主所说,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了40多年,在产品、技术、人才上,都已相当成熟且具国际竞争力,即便今天政府不补助,这些半导体产业还是会继续投资,且永保竞争力。反观台湾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台湾政府能够拉一把,几年后,这些中小企业很有机会能加入“护国山脉”,更能回过头来,巩固“护国神山”或者本身就是新一座的“护国神山”。
台积电,当之无愧是台湾的产业标竿,多年来,台积电与其他半导体从业人员、企业一同努力,点点滴滴累积出举世罕见的“硅屏障”,并未辜负“护国神山”的美名。惟台湾政府在做资源分配时,本应少做锦上添花之事,试想,几百亿元的优惠补贴,对比大企业每年千亿元的研发支出,犹如杯水车薪。
台湾政府与其倾斜大企业给补贴,不如从环境面,如产业聚落、人才培育、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让更多企业可以雨露均霑。尤以此刻的“去台化”,正如急雨般,不分大中小规模,一同打在台湾企业身上,资源禀赋稀缺的中小企业,也应当是台湾政府心中最软的那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