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时新闻网
作者:邵宗海
大陆政府前总书记江泽民于11月30日12时13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根据新华社报道,他是因为患白血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去世。而在今年稍早大陆政府二十大举行之时,江泽民就因“健康因素”不克出席,已嗅出他的健康很可能出了问题。
由于他离开决策位置已有一段时间,现在不幸因病去世,在当前两岸关系不是处于相当融洽氛围之际,他的逝世固然不会对现今两岸的互动造成很大影响,但仍有让后人觉得他对两岸当前的处境的一些环境形成,有过贡献。至少江在生前所推动的对台政策,是导致了两岸关系能在日后往和平发展的方向推进,也值得在这个时刻作个初步性的探讨。
虽然在很多台湾民众的心目中,江泽民是被定位是一位对台湾不曾采有善意的大陆政府领导人。特别是1995与1996年两度对台海采行导弹演习,的确种下了江在台湾人民有种“好武”的印象。另外,江泽民在位时也曾经数度表示“台湾的问题”不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这给台北一种深刻的感受,觉得江在这个事件上总是充满“强硬”的立场。
不过江的过世,也刚好提供我们对他的过去的对台政策,有了一个比较能站在高度审视的机会。如果说,在不完全去挑剔江的对台政策的前提下,我个人还是觉得,1995年1月的“江八点”某些立场的看法,是对现今的两岸关系的发展,还是铺陈了一个稳定基础。
首先,应该是江泽民对“一个中国”的定调,把它界定在“原则”而不是在“意涵”上面。这样的宣示与1993年“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中对“一个中国”的说法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相当程度差距的修正。正因为“一个中国”只是个原则,不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卒使得台北在1998年创造“九二共识”一词时,能在日后扩充有“各自表述”的空间。如果江泽民在1995年对“一个中国”的说法,仍坚持如1993年是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那么这样的政策在1995年之后维持不变,就不可能有2008年两岸因有“九二共识”的基础得能恢复两会谈判的情景。
其次,是两岸官方今日之所以均有缔结“和平协议”的共识,这主要是源自于“江八点”最早提出“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或协议”的建议。这项建议并在1997年大陆政府十五大政治报告中再度提及,得以列入大陆政府党内文件。虽然迄今为止,台北仍认为两岸政治谈判仍未成熟,所以“和平协议”的签署尚未能搬上抬面。可是当台海的和平发展仍是两岸人民所寄,江泽民在16年前的构思,加上当时他特别提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如今回忆起来,仍觉得值得肯定。
最后,是江泽民首先提出“两岸领导人会晤”的看法,他说“我们欢迎台湾官方的领导人以适当身分前来访问”这段话,后来演变成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与胡锦涛先后在北京会晤的事实,更不要说后来在2015年11月7日能产生有两岸实际领导人马英九与习近平,在新加坡举行了有实质会晤的“习马会”。
虽然,当时江提出这种看法时,台湾多数人把它归类到统战论调,但换成现在角度来评论,还是发现江是有他“远瞻”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