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
点
京腔新韵
北京住家的业主群,从来没有像过去几天那么热闹过。上周四,物业人员在群里发出一张居委会的通知,楼里发现一名冠病感染者,要对整座楼实施封控。
隔着手机屏幕,左邻右舍的焦虑扑面而来,远在新加坡的我都能感受到。有业主在群里发起接龙,请邻居们联合表态,如果小区的业主不幸感染冠病,“完全同意他/她在家隔离,直至痊愈”。声明还说:“反对隔离密接或次密接的层层加码,坚决抵制不科学的强制隔离。”
声明发出不久,近百名小区居民以微信接龙的方式,在声明最后“签字画押”,声援感染冠病的邻居,表明反对强制隔离的立场。
很多业主也在群里贴出各种法律科普文,以及抵制过度防疫的方式方法。例如,防疫人员上门拉人集中隔离时,有权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核酸阴性证明、盖公章的红头文件等;遇上强行拉人,如何用“九不准”“二十条”等官方文件,维护自身权利。
还有邻居发出北京其他小区成功维权的攻略:必须要求与街道领导直接对话,报警让警方适当介入,维权过程要拿手机拍下全过程等等。
首都北京的疫情胶着,官方虽然没有宣布封城,但要求以“慢下来”的方式抗击疫情。北京的朋友形容,所有人都静默在家,“只有做核酸的时候能见到人,和封城有什么区别?”
随着疫情加剧、封控范围扩大,拒绝配合隔离,尤其是层层加码封控的北京人越来越多。中国各地许多对严苛防疫说“不”的人,也在刚过去的周末上街抗议,喊出“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核酸要吃饭”等口号,引发一波近年来罕见的群体性事件。
这波从乌鲁木齐蔓延至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抗议中,虽然有个别人喊出反体制的政治口号,但更多人把诉求聚焦在具体的防疫问题,要求官方放弃坚持近三年的清零政策。
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一直对病毒采取零容忍态度。被西方舆论形容为“中世纪式铁拳”的应对方式,在中国一度取得成功,并获得坚定的民意支持。疫情暴发头一年,中国以举国体制控住疫情,虽然人们为此经历煎熬、付出代价,但民间对清零政策凝聚起了强烈共识。
但在高压防疫三年后,这种共识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动摇。究其原因,首先是冠病到底还能不能清零受到质疑。面对传播力极高的奥密克戎病毒,清零正成为一个难以实现的虚幻目标。严厉的防疫让很多人身心俱疲、长期处在焦虑中,而清零的科学性如果无法得到有力论证,这么做的必要性就更受到质疑。
其次,清零政策在执行时暴露的问题,显著激化了防疫政策和民众的矛盾。
且不说基层在执行清零时的粗糙,导致数不胜数的次生灾害,连清零的定义也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被封超过三个月的乌鲁木齐,上周五发生民众上街抗议示威,隔天官方火速宣布社会面基本清零,很难不让人质疑防疫和封控是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清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核酸检测,近期也因检测机构乱象不止遭到质疑。官媒《人民日报》星期二在一篇评论中警告,核酸检测乱象“已经到了非重典不能止乱”的时候。
网红评论员“兔主席”最近撰文,点出了一个关键变化:民间对“主要矛盾”的认识逐渐转变。疫情初期,冠病涉及生死,在两害相权取其轻时,多数人眼中的主要矛盾是疫情防控,社会也一致认为防疫的收益显著大于代价。如今,人们认定的主要矛盾逐渐变成了恢复生活、恢复秩序,追求经济社会发展,并预期政府的关注点也逐渐朝恢复经济社会秩序转向。
与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民间对冠病的恐惧并没有完全消除,但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冠病最终无法回避,认为中国难以、也不值得无休止地为清零付出巨大代价。这种情绪在各国放松防疫,尤其是卡塔尔世界杯上,各国球迷不戴口罩狂欢的直播画面传到中国后,变得更加强烈。可相较于民间期许的变化,政策调整显然没有跟上脚步。
清零政策之前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让中国陷入严苛防疫的怪圈,因为对清零政策的自信和依赖,也导致中国在疫苗接种、重症病床等方面都没有为防疫政策的转变做好充分准备。近期一系列抗议示威活动后,多地设法松动政策;官方星期二也宣布,将加强老年人冠病疫苗接种。我的小区业主群里也传来好消息,据说星期三上午就能解封了。面对防疫共识的转变,如今民气可用,调整的步伐还能再迈得更大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