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联合报》社论
相对于民进党空前惨败,国民党这次拿下13县市,夺回六都中的台北和桃园两市,缔造一场大胜。但追根究底,战绩亮丽并非国民党深受选民肯定,亦非党中央运筹帷幄之功;更大的因素,要归诸选民对民进党的厌弃。国民党切勿沾沾自喜,以为获得民意“归心”;若错判情势,极可能重蹈四年前的覆辙,在后年大选迎来惨败。
回顾2018年的选举,国民党豪取15席县市首长,更翻转“绿营铁票区”的高雄市,一时风光无限。当时不少人认为,接下来的总统、立委选战,国民党必能乘胜追击,重新执政。未料,国民党却接连上演“暴走三部曲”:首先,党主席吴敦义不顾自己声望低迷,企图利用党机器为他量身打造初选制度,胜选气势顿时被党内争议削掉一半;其后,甫当选高雄市长的韩国瑜,执意参选总统;最后,吴敦义又为立委及不分区提名闹得内乱不止,让选民彻底心凉。因此,国民党不仅在总统、立委选举双双惨败,韩国瑜遭到罢免,高雄市长得而复失,国民党一蹶不振至今。
比较四年前后的两次选举,不能否认国民党确有其努力,但民进党两次大败,主要来自民意对绿执政的怨怒,远大过对蓝营的肯定。持平而论,朱立伦面对的主客观条件,较当年的吴敦义为佳:今年选战国民党多数县市握有连任优势,挑战成功的县市则得力于多项揭弊议题发酵,成功号召选民“起义”,因而造就大胜。
这个胜绩中,其实也潜藏着隐忧。例如,民进党的败选,被归咎于党主席蔡英文大权独揽,“没收初选”;事实上,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国民党。朱立伦在县市长的提名也是乾纲独断,只不过因选举的“结果论”,其争议被略而未谈。在党中央只手主导下,有些争议县市即发生“该赢而未赢”的结局。例如澎湖现任县长赖峰伟在地方争议多端,党中央却仍坚持提名;在金门则放任“党内互打”,包括新竹市、苗栗县的提名反复,都因而输掉取得执政权的机会。三个离岛中,仅马祖因县长刘增应政绩优良保住政权,这说明党中央不断放任“内争”的策略已濒于失控。
撇开胜选席次不谈,这次选举总投票率仅61%,创下历史新低。若计算总得票数消长,国民党减少的票数,甚至比民进党还多。全台县市议员总席次,民进党成长39席,国民党则减少14席。这些细节,隐藏在“县市长大胜”的喜悦下,说明国民党原居优势的基层实力正在流失。
基层支持流失、外岛失守等现象,说明国民党没有自满的理由;而投票率的下降,更说明选民对政党及政治的反感之深,其实是不分蓝绿白。这次,“反绿”民众对国民党的大胜,更多是抱持戒慎恐惧之心,远甚于面对民进党惨败的狂喜。其原因,就是担忧国民党胜选后得意忘形,面对2024大选又将无法把持而自败。
总统大选不同于地方选举,迟迟提不出两岸国安新论述的国民党,更处于劣势。在总统提名策略上,目前蓝营讨论的人选,不外乎朱立伦和刚连任的新北市长侯友宜,几乎仍是四年前的翻版。两年后,在民众党主席柯文哲也可能参选的情况下,蓝营重蹈2020大选覆辙并非杞人之忧。正因为如此,民进党才能面对败选而毫无反省之意,认为赖清德可好整以暇击败所有对手。民进党的自恃固然可鄙,但国民党和“非绿”阵营能否有足够的智慧和正确的判断,则令人难以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