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绮:我们是否已达致种族和谐?

时间:2025-02-10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如果我们对同样身为新加坡人身份的一群人还是感到陌生,那我们所看到的,也许就是比较表面的种族之间的和平共处,而比较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和谐。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最新一轮针对种族与宗教和谐的调查显示,国人对于目前的和谐程度给予蛮高的评价。多过七成受访者认为,新加坡的种族与宗教和谐程度高或很高。

但这真的是我们社会能够呈现的最佳状态吗?

不可否认,对于维持社会融合与和谐,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都做出不小的努力。我们也确实看到一定的成果。和2013年相比,我们的社会更能接受跨种族友谊、与异族人士成为伴侣、姻亲等关系。这些都是让人鼓舞的进展。

但这样多元的社会中,还是难免存在一些潜在断层线,足以搅乱我们此刻平和的生活。

作为新加坡的多数种族,华人的生活圈子可能没有那么多元。因为在概率上,我们会最有可能和其他华人接触,而比较少机会和其他族群交流。这样的环境是很舒适的—— 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代表着我们不须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了解、适应、容忍一些不熟悉的人事物。

这也确实反映调查中一部分人的观点。少于四成的华族受访者表明,他们有兴趣认识其他种族的朋友。反之,超过六成的少数种族受访者持有同样想法。社交圈方面,少过一半的华族受访者有至少一位异族好友,也就是亲戚之外,但可以自在相处、倾诉心事,或向他们寻求帮助的人。这个比率相较于大约四分之三的马来族受访者,和多于八成的印度族受访者,差距还是很大的。

尽管人们对总体社会上的种族和谐程度的看法有上升趋势,但这两个数据显示,很多新加坡华人的社交圈还是比较单一的。因此,他们对其他种族的了解,也应该是比较片面和单薄的。这也显示,虽然他们也是新加坡的一分子,但新加坡华人对于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并没有非常了解。

我们的调查显示,种族和宗教议题是一项潜在断层线。近半受访者认为,若处理不当,这个议题可能会激发某些族群或群体的愤怒情绪。有一半的华族受访者持有这个看法。这显示新加坡华人重视种族和谐这个议题,并对潜在的问题有所了解。

既然如此,对于增进种族和谐,新加坡人是责无旁贷的。

只是,在处理这个课题时,华人似乎和其他族群有不同的想法。六成左右的华族受访者认为,目前针对种族课题的公开讨论已经足够,但却只有少于一半的少数族群受访者这样认为。多过三分之一的马来族和印度族受访者觉得,应该有更多公开讨论,而只有少于四分之一的华族受访者持有同感。

这个差距可能就源自于各个族群的自身体会。

在种族这个课题上,也许是人数上的优势,新加坡华人可能会觉得不须要时刻关注。但是,对于少数族群来说,偶尔因为种族原因感到不便或不适,却是他们的日常。对于比较不会有这类体验的华人来说,聆听这些经历,可以更明白他人的立场。

参与或关注这类讨论,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相比于2018年,认为自己对不同族群有既定印象的受访者从35%增至43%。虽然这个趋势看起来并不乐观,但这是一个好的发展。

近年来,种族和谐与种族歧视这个话题比较经常讨论,很多时候都会提到不同的歧视或带有偏见的行为。这些行为,比如不经意的玩笑,不一定是完全明显带有恶意的,但却会无形中透露主导者内心深处的想法和偏见。人们只有比较频繁接触这个课题,才能够开始自省,并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行为更加注意,或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更有意识,甚至开始审视我们现有的社会规范,还有一些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习惯或惯例。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说话或做事的,并没有人提出异议或谴责,所以没有必要改变。但是,没有提出来并不代表别人完全接受。尤其是当人们没有办法辨别个别行为是否真的含有恶意时,很多人都会选择闭口不提。如果没有一个适合的场合来说出这些经历,我们就更没有办法真正明白什么行为是有问题的。

开诚布公的谈论,才能让我们对于种族之间的相处有更进一步的进展。

人们对于比较陌生的人事物往往都会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心理学也有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所谓的“自己人”有更好的印象。相反,他们会对其他人有比较保留的态度。如果我们对同样身为新加坡人身份的一群人还是感到陌生,那我们所看到的,也许就是比较表面的种族之间的和平共处,而比较难看到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和谐。

新加坡的建国宗旨本就是要建立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我认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的多数种族,更有义务去带动整个社会风气,主动伸出友谊之手,更加了解异族同胞,实现不分种族的实质意义。

(作者是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研究员)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