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DeepSeek的理想主义启示](/uploads/allimg/250209/0J5333431-0.jpg)
零和博弈回归,技术壁垒四起,“黑暗森林”浮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除了美中这样自有全产业链条的巨无霸能入局,其他小国就只能被迫选边站队,这会对人类有利吗?
差不多20年前,我还是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的本科生,前辈常说:“以人为本”是做好程序员的至简大道——我们编写的软件,不过是复杂系统的后台或者仅供开发者使用的协议,归根结底都是要服务人的。今年1月底,中国初创AI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新模型R1横空出世时,我又想起这句话。
与美国巨头相比,DeepSeek人数不到10%的年轻本土工程师们,仅用效能较低的GPU硬件,在两个月内训练出了表现比肩成熟模型的AI,堪称蛇年新春的奇迹。这之前,AI被视为不差钱也不差人的顶级大厂才玩得起的豪门游戏,这个认知被颠覆了。人工智能竞赛突然不再仅仅比拼谁的资源更雄厚,而是考验谁能创新得更智慧。用DeepSeek创始人、85后极客老板梁文峰的话说“我们不小心成了一条鲶鱼”。
最令我惊叹的,除了限制之下破釜沉舟的创新和以小博大事半功倍的智慧之外,更在于DeepSeek惊人的选择——开源,不仅代码开源,还公布解释研发过程的论文;不但允许用户随时访问应用,更由于完全不限制商用,所有开发者和创业者都可以获得源代码,根据需求免费使用、修改乃至个性化升级获得专属AI助手。
透明和开放本就是互联网精神的基石。人们已经习惯闭源的AI大语言模型是个神秘黑箱:你提问题,它给答案,至于怎么得出的“思维决策过程”,没人知道。R1这款推理模型再次实现颠覆,让普通人也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想象一下,一个在偏远地区求学的孩子,可以通过本地部署的AI获得世界顶尖的教育资源;一个基层医生能够借助AI更精准地诊断疾病;一个小企业主能用AI优化运营决策……而且都是免费的!这无疑是一场人工智能层面的民主化,让AI不再是巨头垄断的奢侈品,而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用同属“杭州六小龙”中另一条龙——游戏科学CEO、《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的话说,DeepSeek“对当前最先进的AI祛魅,让AI变成你生活中的水和电。知识与信息平权,至此又往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不少英文媒体把此前默默无闻的梁文峰称为“中国的萨姆·奥尔特曼”。两人同为1985年出生,怀抱理想主义情怀,并以打造能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为终极目标。2017年,李开复曾在《人工智能》一书评价刚成立一年多的OpenAI:“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几家纯粹理想主义的公司,OpenAI一定算一个。”
当时的奥尔特曼也是坚定的开源派。但10年后,理想主义者变成实用主义者。担忧AI被滥用作恶的道德困境固然是原因之一,最大的压力还是资本——OpenAI须要向投资人交代商业化路径,尤其是在面对谷歌DeepMind和Anthropic的竞争时。如今面对梁文峰走出的荆棘路,奥尔特曼承认:“我们在开源策略上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
那10年前的梁文峰在做什么?“从最早的一张卡,到2015年的100张卡,2019年的1000张卡,再到2021年的1万张卡”,他极富远见地储备算力,为DeepSeek后来的创新打下基础。“对研究员来说,对算力的渴求是永无止境的。做了小规模实验后,总想做更大规模的实验。”
2022年,中美科技战白热化,美国开始实施高端晶片对华禁运。卡脖子困境之下,DeepSeek另辟蹊径,采用更节省算力的技术策略,四两拨千斤地打破“大力出奇迹”定律。犹如不起眼的寒门学子琢磨更高效的学习方法拿到好成绩,财大气粗的OpenAI还在题海战术。难怪经济学家考恩(Tyler Cowen)说,美国晶片禁令反而倒逼中国开发替代方案,形成“次生效应”。
如果竞争是创新的催化剂,那么合作呢?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封闭的背景下,过去那个开放多赢的时代已成幻影。零和博弈回归,技术壁垒四起,“黑暗森林”浮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除了美中这样自有全产业链条的巨无霸能入局,其他小国就只能被迫选边站队,这会对人类有利吗?我忍不住想,假如全球化红利仍在,中美尚未脱钩,晶片没有封锁,双方共享硬件与智力资源,AI是否已经能帮助人类管控传染病疫情、攻克抗癌药物、预测火灾地震甚至对抗气候危机了?
微博上,有网友和我讨论以人为本的理想主义:“奥尔特曼当时没有竞争,所以更纯粹;如果DeepSeek未来达到绝对领先位置,会不会也转而闭源、逐利第一?”确实是个问题。没人能保证梁文峰不会改变承诺,但他说过:“创新不完全是商业驱动,还需要好奇心和创造欲。年轻的那些年,完全可以没有功利目的,投入地去做一件事。”
我愿意相信其中的真诚。毕竟,或许只有这种纯粹的热情,才能推动科技真正走向更加开放公平、造福所有人的未来。
(作者是《联合早报》视频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