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君:看着那颗气球 想起了威尔斯、斯诺登

时间:2023-03-11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当外交被内政绑架,反华变成唯一能团结全国的“政治正确”而无限上纲时,温和与理性的声音就会被喊打喊杀的叫嚣淹没,对抗升级是唯一的出路,而战争就会是那个“可怕后果”。

歇斯底里。

今年2月之前,谁也没有料到,一颗中国的“流浪”气球竟然可以在美国惹起那么强烈的反应,引发一场那么巨大的外交风波。

这颗中国口中的“民用气象气球”,在美国眼中却是颗“军用间谍气球”。中国声称它飞入美国领空是“因不可抗力导致的一次意外偶发事件”,表示遗憾;美国则一口咬定它是故意飞来侦察美国军事设施的,严厉声讨。

这颗气球好选不选,偏偏选在中美关系最紧张、美国的“恐华症”病入膏肓之际飘进美国领空,触动了多少本来已紧绷着的敏感神经,立刻炸开了锅。美国政府在内部压力下反应异常强烈,主流和社交媒体更是连日铺天盖地大肆炒作,步步追踪,绘声绘影,制造恐慌,荒谬程度令人咋舌。

连一些美国和国际媒体也看不下去了,用“歇斯底里”这样的重话来形容这种失控的情绪。中国大陆的媒体就更不用说了。

美国的《每月评论》杂志(Monthly Review)在2月21日就发表一篇题为“Why do we have a balloon hysteria in the U.S.?”(《为什么美国会有气球歇斯底里?》)的评论,形容那些狂轰滥炸的新闻报道“完全疯了”。香港的《南华早报》2月15日的一篇评论“Balloon brouhaha is American political hysteria at its worst”(《气球起哄是美国最糟糕的政治歇斯底里》)指出,这种歇斯底里情绪破坏了任何克制和理性的努力,从而强化了那种强硬和对抗到底的立场,共和党和民主党人一直在这颗气球以至任何中国相关课题上你追我赶,比看谁更强硬,他们发出的政治信号将人们推进了一种“集体性歇斯底里状态”,主流媒体也纷起效尤。

但你也许会说,《每月评论》是美国的左翼媒体,而《南华早报》毕竟也算是“中国媒体”,它们采取那样的立场不足为奇,评论的重要性因此应打折扣。

那好,《华盛顿邮报》应该是享誉国际的美国主流报章吧?该报著名专栏作者布特(Max Boot)2月6日发表题为“The frenzy over China's spy balloon is dangerous and unwarranted”(《对中国间谍气球的激烈反应是危险和不必要的》)的评论,也用了“歇斯底里”形容美国人的反应。他说:“这整个事件让我感到不安和惊慌。不,我对这颗间谍气球并不担忧。是的,侵犯美国领空是不可接受的,但它并没有构成任何实际威胁,而我也怀疑它能收集到中国间谍卫星所不能收集到的情报。令我担心的是那么多美国人对这颗气球的歇斯底里性的过度反应。”

就连远在东南亚一隅的我们这个不选边的小国也有人在摇头叹息。向来措辞严谨含蓄、温和委婉的新加坡著名外交家、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这一次也忍不住批评美国“歇斯底里”了,让人大跌眼镜。《联合早报》副总编辑韩咏红2月10日在题为《美国反华有些歇斯底里》的评论中,直接引述了许通美2月9日在东南亚研究所的一个研讨会上的坦率发言:“看到美国民众对气球的反应,我感到忧虑。我觉得美国对中国的反应歇斯底里。这让理性思考和理性的政策制定非常困难。”她写道:“许通美是资深外交官,为人温文儒雅,他如此不留情面地直批美国,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凸显本区域外交界和学人对中美关系恶化与失控的深切担忧。”

是的,气球恐慌的失控的确令人很担忧。这颗中国气球2月4日终于被美国空军飞机用导弹击毁了,但美国又发现了另三颗来历不明的气球,在媒体的渲染下,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简直是“兵临城下”了!过后空军也派出战机将它们一一击毁,却发现原来都是民用的“无害”气球!

“天外来物”引发恐慌

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在1938年也曾发生的一起因“天外来物”引发的集体歇斯底里事件。

整个193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大萧条,在经济的萎靡衰败和战争阴影的笼罩下,民众人心惶惶,有如惊弓之鸟,情况和今天有点相似。

那时商业电视还没普及,电台是人们的主要资讯来源之一。1938年10月30日,哥伦比亚广播电台(CBS)播出了一套广播名剧《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由著名的广播演员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自导自演。这套描述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经过威尔斯的立体化处理,穿插了科学家的访谈,火星人降陆的“现场实况报道”,军警紧急赶赴现场的声势动态,以及临时不断插播的政府“宣布紧急状态”的通告等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威尔斯有一把极具说服力的威严声音,通过他生动紧凑、绘声绘影的讲述,加上现场不断传出的爆炸声、火星人发出的奇异叫声、人类的尖叫声、警员的惨叫呻吟声等等,剧情越来越紧张。由于太过逼真,许多听众信以为真。威尔斯最后干脆插播一大段来自“战场”的消息,将剧情推向最高潮:火星人已经开始展开毒气攻击,纽约市正在疏散群众,这可能是最后一条广播了……不久后,新闻插播在播报员“吸入毒气的咳嗽声中中断”,广播戛然而止,一片沉寂。这时候许多听众已经吓到半死,坐立不安,甚至离家逃亡!

10月30日是万圣节前夕,《纽约时报》说收听这场广播剧的人数多达600万,而许多听众竟然都相信火星人入侵是真的。该报10月31日在封面版报道了这个消息,标题是“Radio Listeners in Panic,Taking War Drama as Fact”(“电台听众惊慌失措,以为战争剧是真实的”),副题是“Many Flee Homes to Escape‘Gas Raid From Mars’—Phone Calls Swamp Police at Broadcast of Wells Fantasy”(“许多人离家逃避‘火星人的毒气攻击’——威尔斯幻想剧的广播使警方穷于应付来电”,威尔斯指的是本剧作者赫伯特·威尔斯,Herbert Wells)。

奥森·威尔斯的这个广播剧已经成为传播学的经典案例,历久不衰,现在还可以在YouTube听到。它被认为是电子媒体导致集体歇斯底里的最早例子之一,活生生地展示了大众传媒引发人们恐惧心理和影响人们情绪的巨大威力。

但同样是集体歇斯底里,1938年那个经典广播剧引起的恐慌,在官方的紧急澄清后很快就平息下来;而2023年的这场“气球惊魂”却在政客和媒体无休无止的炒作下持续发酵。1938年的恐慌纯属意外,2023年的则完全是人为的。

气球风波导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取消访华计划,中国防长不愿意接受建议与美国防长通电话,刚因为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1月在峇厘岛面对面会谈出现回暖迹象的中美关系再度恶化。

尤有甚者,共和党还打铁趁热,借助气球恐慌,促使它控制的众议院的对华态度变得更强硬。2月28日,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通过了一系列与中国相关的制裁提案,外交事务委员会也在3月1日通过有关封禁中国短视频分享应用TikTok的提案,这些提案都是由两党议员共同发起的。外交事务委员会还计划表决一项议案,要求中国对飘到美国上空的气球“承担责任”,还要求获得一份关于气球事件的报告,并建议拜登做出签证方面的限制等。除此之外,众议院共和党人也不断向拜登政府施压,要求进一步限制向中国出口美国的敏感技术……

就这样,层层加码,没完没了。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3月1日在接受中国《环球时报》英文版访问时就慨叹:“如果一颗气球可以在美国造成这么一场国内风暴,想象一下若是发生了更严重的事,华盛顿的决策者要做出正确的决定会有多困难。他们将会在国内的巨大政治压力下,做出一些未必符合美国长期利益的事。”

美国间谍“玩意”包罗万象

唉,不过是一颗“没有构成任何实际威胁”(前述布特的话)的气球罢了,真有这样罪大恶极吗?就算真是间谍气球好了,就算真是故意到美国上空刺探军情好了,那又怎样?这难道不是国际上的“兵家常事”吗?美国自己不也是常玩这种游戏,而且玩得比谁都炉火纯青吗?

别的不说,就说气球好了。美国国防部去年不是刚在拟订一项利用军事侦察气球刺探中国和俄罗斯军情的新计划吗?美国政治杂志《政客》(Politico)2022年7月5日刊登了一篇题为“US military's newest weapon against China and Russia: Hot air”(《美国军方对付中国和俄罗斯的最新武器:热空气》)的文章,透露了这个新计划的内容:“这些飞行在6万至9万英尺高空的气球将加入五角大楼的广泛监视网络,最终可能会用来追踪高超音速武器。”

其实气球只不过是美国包罗万象的间谍工具箱中的一件小玩意而已,美国各个情报机构利用各种高科技,包括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在全球布下了监视监听的天罗地网,早已是公开的事实。

读者不健忘的话,应该还记得斯诺登(Edward Snowden)这个人吧?——当然也记得他在10年前那次惊天动地的大爆料。

斯诺登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承包商职员,2013年,他盗取了NSA那项代号“棱镜计划”(Prism)的大规模监听行动所收集到的整千万份秘密文件,全部公诸于世,通过英国的《卫报》和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有系统地陆续在欧美各主要媒体发布,震惊世界。在“棱镜计划”下,NSA大规模监听监视数以百万计的本国人和外国人,不只是敌对国家,连友好国家和盟国的领导人都不放过,包括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

“棱镜计划”的曝光掀起了巨大的国际风波,各国纷纷谴责和抗议,使美国情报部门极度难堪,更让美国的形象严重受损。但又怎样呢?时过境迁,船过水无痕,日子照过,美国照样全方位、全时空继续监视侦察敌国友国,谁又奈得了它何!

“棱镜计划”应该只是被曝光的其中一项秘密行动而已,相信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哈哈镜”计划,大家不妨发挥一下想象力。相形之下,中国的那颗流浪气球也好,美国计划对中俄展开的高空气球侦察行动也好,都只不过是小菜一碟而已。

这种事,一般老百姓可能不知道,但美国的参众议员、广大从政者、媒体主管以至整个统治阶层都应该是心知肚明的,那为何又“同心协力”或至少是“集体不作为”,让妖魔化中国的运动火上浇油推到极致,将一颗疑似间谍气球引爆成一场随时会失控的集体歇斯底里,而罔顾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不是贼喊捉贼吗?居心叵测啊!

当外交被内政绑架,反华变成唯一能团结全国的“政治正确”而无限上纲时,温和与理性的声音就会被喊打喊杀的叫嚣淹没,对抗升级是唯一的出路,而战争就会是那个“可怕后果”。

细思极恐。

作者是《联合早报》前总编辑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