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从人口负增长谈中国统计律

时间:2023-02-07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上月中旬,中国官方公布的2022年末人口总数为14亿1175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自1961年以来人口首次下降。1961年中国处于大饥荒时期,2022年中国则处于大疫情时期。依据官方数据,2022年中国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比2021年增加约27万人。不过考虑到去年12月7日“新十条”发布后,各地出现冠病疫情大暴发并导致医疗资源挤兑的状况,该死亡人口数应未反映真实情况(不排除已被人为“调整”)。

今年1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微博中指出,这一波疫情已使全国约80%的人感染过。也就是说,一个多月时间有大约11亿人染疫,其中超过半数应在2022年12月底前感染。

去年3月1日到5月31日上海封城,疫情中的病死率约为0.094%。在12月中国各地先后出现医疗挤兑,再加各种封控措施取消的情况下,病死率应不会低于0.094%。初步推估,去年12月比前年同期会多死数十万人。由此应可推知,2022年人口减少情况或比官方数据所反映出的更严重,应不止上文提到的约27万人。

人口问题专家易富贤认为,中国人口负增长在2018年左右已开始。不过依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2018年人口维持正增长,到2022年负增长才出现。一般认为,人口负增长是长期、不可逆的过程,对一国经济、政治、社会等都有较为深远影响。然而在当代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未必会持续负增长,不排除很快“恢复”正增长。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会是什么?本文提出中国统计律,由此给出答案。

清末民初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提出过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更确切些说,这应是中国历史周期律;其他国家历史(比如美国历史)并不符合该周期律。笔者基于对中国统计问题的长期关注,在此提出中国统计律:“关注度较高的统计数据,可信度较低”。比如中国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长期在国内外受到较广泛关注,可信度却比较低。

之所以会出现关注度较高者可信度较低的状况,主要是因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统计数据,在特定官员看来,政治影响较大,因此他们感到有必要进行调整、改动,以实现特定意图,包括制造“政绩”等,并控制可能的“不良影响”。特定官员有动机阻止“不符合”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乃至小团体利益、官员个人利益的重要统计数据未经修改即发布,而编造的“符合”各种相关利益的统计数据,则可以发布。

另一方面,如果特定统计数据普遍不受关注,即便对相关利益可能有所影响,特定官员阻止发布的动机也大为降低,甚至官员自己也不关注。

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后来担任总理的李克强告诉来访的美国驻华大使,他更喜欢通过三个指标来追踪该省经济动向: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及银行已放贷款量。以后,这三个指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还据此推出“克强指数”。不过,与三指标关注度升高相伴随的,则是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渐渐失真。可以认为,“关注度增大的统计数据,可信度会减小”。这可视为另一条中国统计律。

2022年中国人口数据,由于证实人口出现负增长等原因,受到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2023年人口数据也会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将于明年1月公布的数据,被人为调整的可能性较高——甚至不排除转而出现“正增长”。如果有政治需要,2023年中国人口会“正增长”,官方完全有能力编造与公布人口“正增长”的数据——今年或存在一些有利人口增长的因素,但1月的高死亡数据等不应被忽略。即便外界对该官方统计数据存在疑问,也难获知全部真实情况——正如无法确定中国人口究竟在哪年开始负增长一样。

(作者是旅加时评人当代中国问题研究者)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