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生
怪事年年有,今年来得早。春节刚过的中国,坊间还在等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落地脚步声的时候,从中国飘到美国的一个气球,让说好了的访问泡了汤。有网友留言:“一个气球毁了两国的互信。”
在美国上空发现一个“侦察气球”,布林肯决定推迟访华行程。与此相对应,中国外交部则澄清,出现在美国空域的是一艘中国无人飞艇,“属民用性质,用于气象等科研。受西风带影响,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该飞艇严重偏离预定航线。”
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留不住。近年来中美间的缠斗摩擦,已为世人常见,幸在双方都未想真的撕破脸砸锅脱钩,算是保持了常有的沟通。去年拜登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峇厘岛会晤之后,即有了布林肯访华的安排。中国外交部早前也表态,“中方欢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中美双方正就有关具体安排保持沟通。”美国则宣布布林肯访华时间确定。眼看中国行就要成真,不料却被“一个气球”搅了局。
但世间的事不仅互为因果,而且绝非简单。换言之,能为气球毁了的“互信”,肯定就称不上互信。君不见近年来的中美关系,有几件事称得上是讲互信的呢?“明面握手、背后下手”几乎司空见惯,且“下手”多于“握手”,很难看到基于互信为进一步交流合作创造条件的情形。
客观说来,在当今世界两大经济体的交往中,无论怎么说,中国算是很克制的。即以去年两国元首峇厘岛会晤迄今短短两个来月,美国众议院先是成立专门针对中国的“中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进而施压其他国家进一步阻止中国获得晶片制造设备的升级,在菲律宾增设四个军事据点,还放风新任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将到访台湾等等,气势汹汹。仅仅以回应国内舆论压力或为日后对话制造筹码解释的话,并不能说得过去。说透了,两国间的互信已经离深度信任、中度信任相差甚远。
至于是否还存在浅度的或抽象的信任,气球事件告诉人们:有点够呛。比如,布林肯访华在气球事件前就一推再推,美国参议院14名议员更在一封联名信中威胁,不能让他访华“成为中国宣传胜利的素材”,必须施压中国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实际利益”。中国方面,外交部在表态欢迎布林肯访华后的近半个月内,则多次对布氏访问回答记者:“目前没有可以发布的消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景色可窥一斑,两个大国间的互信,岂会因为“一个气球”定乾坤?
事实上,中美间现存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相互间的信任。毕竟,大国竞争是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变化的常势。只是竞争归竞争,合作必不可少,这于两国、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是大道理。无论是中国所言的气象气球,还是美国认为的侦察气球,在基于互信的基础上,都不是大事。翱游于两国天空上的众多卫星是干什么用的,两国心知肚明,哪里用得着借助区区气球。但在缺乏信任的背景下,不复杂的事也会纠缠起来。
17世纪末,在西班牙王位继承争夺中,英法等国都卷入其中。1704年,英国人马肖尔夫人把一杯水洒到法国侯爵德雷伊的身上。夫人说是无意的,侯爵却认为是有意侮辱。英法间的严重不信任使对立情绪失控,最后导致几乎遍及整个欧洲的战争。这场被称为“一杯水引起的战争”,真正缺少的是竞争中不可或缺的相互信任。
“一杯水”和“一个气球”的道理全然相同。不单中美之间,各国的相处哪能一点矛盾都没有,各方面的关联也不是说脱钩就能一脱了之。在网络空间的格局下,以妥协合作减少发展成本、用默契沟通提高竞争能力,本来是人类付出血与火的教训后得出的共识,如今更不须要费力解读。今天如是背景下的中美两国关系,恐怕没几个人会幻想重回过往近40年互利合作的日子,但也绝不应为了缺乏最需要的信任而毁于气球。
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曾针对中美关系坦言,“在某些时候,中美关系只有坏到一定程度,两国才能投入更多精力来改善”。但愿她的坦言成真,让气球事件成为增强互信的转机。
当然,两国围绕气球事件的表态,都显示出继续沟通协商的愿景,负责外事工作的大陆政府政治局委员王毅也同布林肯通了电话,双方就如何以冷静、专业态度处理气球事件进行了沟通,这对信任的提升,起码留给世界一丝念想。这丝念想来得尤为可贵,中美应倍加珍惜与呵护,勿为一些政治短视或不顾大局的人与事,毁坏已经不多的互信基础。
作者是中国山西行政学院教授
说透了,两国间的互信已经离深度信任、中度信任相差甚远。至于是否还存在浅度的或抽象的信任,气球事件告诉人们,两个大国间的互信,岂会因为“一个气球”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