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娟
因为做过文字校对工作,看到用得不当的词汇,总是感觉很不舒服。前几天,偶然翻到一篇被热传的诗歌,一句“九十五岁的耄耋老人”,让我一下子失去了继续拜读文章的热情。
汉字博大精深,古人对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特定的称谓。不满周岁的婴儿谓之襁褓;一岁牙牙学语言;两三岁谓孩提,《孟子·尽心上》有“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赵岐注曰:“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10岁以下的儿童称黄口,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10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倘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便可说“黄口小儿”。
幼年泛称总角;童年泛称垂髫;九岁教数;10岁幼学;15岁左右束发;20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又为耳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也称“杖乡”,《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60岁可拄杖行走于乡里。从60岁开始,便可称为“耆年”,即老年人。
七十古稀,又称“从心之年”,《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称“悬车之年”,古人一般至70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也称“杖围”——年过70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80岁被称为杖朝之年,这时也可以用“耄耋”二字。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80岁。80岁至90岁之间称之耄耋。90岁为鲐背之年,鲐背,老年斑生得像鱼,高寿的象征。100岁谓期颐,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这样看来,“九十五岁的耄耋老人”实在是让人看不懂了——九十五岁的八九十岁老人?这样滥用文字,原因是作者根本就不明白“耄耋”二字的含义,却想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文字来标榜自己的文化水平,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错用代指年龄的词汇,比比皆是,网上有篇文章说某明星过七十大寿,紧跟了一句话是“毕竟已是花甲老人”。70岁,离开花甲已是10年,不懂的人,就是这么信口开河。
对于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从金钗,到豆蔻,再及笄、碧玉、桃李、花信,每一个对应的词汇都有精准的年龄与之相匹配。可惜的是,许多人不知其出处,信手拈来,只把它们当成一个装饰的词汇乱用一通,真真糟蹋了我们光辉灿烂的古文化。
写字的人,面对文字要有一点敬畏之心,不能胡编乱造,胡乱堆叠,不能随便抓了文字来粉饰自己。《淮南子》有“天雨粟,鬼夜啼”的记载,相传文祖仓颉造字,成,举国欢腾,连上苍都被感动,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泣。文字在古人眼里是神一样的存在,是文明的使者,是文化的活化石。人类的文明与发展离不开文字,代表阴暗倒退的妖魔鬼怪也最是惧怕文字。每一个文字都是有来历、有灵魂的。我们使用文字,首先要成为文字的知音,懂得文字,热爱文字,与文字水乳交融,让每一个文字都能适得其位。这样才能通过文字正确地表情达意、沟通交流、传播记载,才能更好地把一代一代的文明传承下去。
作者是中国吉林省通化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