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中国大陆疫情出现两件大事,放宽防控措施从本月11日开始实施,不同城市有截然不同的做法,另一边厢则是疫情有猛增趋势,已经连续5天在2万宗以上。两件事情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也可能完全是单独事件而关系不大。这个现象正好说明,抗疫措施的松紧,并非简单以清零或者躺平可以解释的,也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步调,而在“各师各法”之间,应以科学的态度与手段,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找出在抗疫与发展经济之间取得平衡的法门,为尽快在进一步放宽抗疫控制做准备。
各地执行优化措施八仙过海
高风险地区划定标准不一致
国务院本月11日宣布20条放宽防控措施,即日起全国执行,不同地方的执行情况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举世瞩目的莫过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该市宣布不再强制做核酸检测,除政府机关和公共交通仍然要求48小时核酸报告外,其余一律放开不再要求扫码,一些过去因为提倡不聚集的活动,比如婚宴,现在反过来提出应办尽办。过去全国要求非必要不出市,现在国家文化及旅游部随即表示,跨省旅游不再与风险地区联动管理,意思就是不会因为某些省份出现高风险地区而限制其他省份组织旅游团前往。
与石家庄“南辕北辙”的是北京和广州,北京近日感染数字攀升,从13日飚升至414宗,至昨天达到640宗。虽然无论从人口比例或者任何角度看,这个数字都不算高,但北京从来都是严阵以待,除其他必须的防控措施外,已经取消堂食和鼓励“静下来”。广州的数字则有点吓人,月初开始小规模爆发,至17日破万宗,这两天有轻微回落。广州半个月一直处于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海珠区人烟稠密的旧楼林立,而且大多因为相互距离极短被称作“握手楼”,不但令病毒容易传播,而且管理措施失效。抗疫手段已经是最严格的水平,但还是未能做到尽快清零。
自从宣布放宽抗疫措施之后,全国感染数字一直上升,11月10日破万宗,到15日破2万宗,连续5天居高不下,似乎仍然在上升轨,未知拐点何时到来。虽然如此,不能得出结论说疫情恶化是由于放宽措施所造成,以过去几个多月以来疫情最严重的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和兰州为例,抗疫措施放宽之后,疫情得以控制而且数字不断下降,所以,感染数字上升有很多其他原因,感染数字下降跟抗疫措施执行得宜关系更大。
目前坊间上争论最激烈的是,“清零派”跟“躺平派”之间针锋相对。所谓清零派是坚持以严格手段达到清零目的,躺平派则鼓吹仿效外国放弃抗疫手段。其实,将抗疫政策强分成对立的两派只会徒添纷乱而没有出路,实际上从现在的情况看,在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也能够有所放松,即使全面放开也并非“措施清零”,必要的手段在必须的场合还是要执行。
石家庄即使声称全面放开,仍然对外来旅客实施落地检和抵埗后三天两检。市内撤销了多数的核酸采样点,反而很多自愿参与检测的人花一两个小时排队。广州大规模爆发要一天一检,精准封控之下,市民离开高风险地区到低风险区,过几天变绿码还是能够离开广州到别的城市。现在不是争论清零还是躺平的问题,反而是在落实放宽措施20条的规定,各地的标准还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重症率放宽后轻微下降
境外输入个案没有飚升
北京昨天新增个案640例,有600多个高风险地区,广州新增9284例,则有200多个,从两地感染宗数跟高风险地区数量的比例看,划定高风险地区的标准显然并不一致。全国在放宽前高中风险地区总数为5073个,放宽后则上升到15,000多个。但是否都采用统一标准,则有待中央政府派员到各地去“巡视”查证。如果全国各地都不遵守中央制定的标准,今后究竟何时进一步放宽什么措施,有何依据?
现在各地都公布感染数字,但能否进一步放宽,最重要的依据是重症率和死亡率。本月1日全国现有确诊宗数为4854,重症28宗;19日现有确诊宗数20,829,重症95例,重症率在放宽前和放宽后,还有轻微下降。北京昨天公布一宗死亡个案,应该是很长时间以来首次出现,否则不会单独公布,但各地方在重症和死亡宗数的数据都欠奉。
放宽后入境人员隔离时间缩短到“5+3”, 是否会威胁到“外防反弹”总方针,成为关注点。12日至18日这7天境外输入个案总计406宗,跟调整前7天比较,只增加了48宗。
最受瞩目的是石家庄市,放开后9天总确诊宗数为20宗,无症状感染宗数确实有大幅上升,9天累计3447宗。虽然这些数据都只有短短数天的纪录,未足以成为看到趋势的依据,但是石家庄如果能够在抗疫措施上“先行先试”,闯出一条新路作为全国参考,同时也可以示范,在进一步放宽的问题上,毋须要做到全国步调一致。在进一步放宽的问题上,必须有当年搞工业化初时的气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