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蓟燕春秋
北京海淀区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被要求居家隔离了,家门被贴上了封条,原因是他去过的一家商场当天出现了冠病病毒感染者。
这位朋友抱怨说:“我并不属于感染者的密接人员,只是时空伴随。按照官方第九版防控方案,对时空伴随人员应该进行‘三天两检’,不需要隔离,但社区还是要求我和家人居家隔离七天,说这是上级规定。”“这不还是‘一封了之’吗?二十条根本落实不下去。”
朋友所说的“二十条”,是中国官方11月11日发布的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内容包括缩短隔离期限,不再认定密接的密接等等。外界普遍认为,二十条标志着疫情管控措施明显放宽,是中国朝向精准防控以及逐步放松管控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十条颁布后,中国各地疫情有增无减,北京、广州、重庆、天津等大城市纷纷破防。在11月19日,北京新增69起确诊病例和552名无症状感染者,其中,122名为社会面筛查人员;广州新增本土确诊1050起,无症状感染者8234名;重庆新增本土确诊183起,无症状感染者4527名;天津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22名。
随着疫情再度暴发,各地高风险点位大幅增加,疫情管控有走回头路的趋势。所谓回头路,就是以封为主,全员核酸。于是,北京海淀区那位朋友不仅没感受到二十条带来的方便,反而受到更严格的限制;广州要求强化疫情防控措施;重庆官方发布《致重庆市民的一封信》,要求广大市民安静宅家,同心战疫,不出门、做核酸;天津继续要求全员核酸。
主流官媒《人民日报》也从11月12日起连续发表七篇评论,强调“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采取更为坚决、果断措施攻坚,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等等。
在官方高调要求尽快遏止疫情蔓延的声势下,各地自然要强化防控措施,让社会重返严防死守的沉闷状态。至于是不是“一刀切”、“层层加码”,恐怕也管不了许多。很多人因二十条出台而燃起的希望和乐观情绪,又跌回冰点。
二十条颁布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一度取消在公共场所查验核酸,被外界视为放宽管控的“试点”。11月19日,石家庄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423名,石家庄发布消息称,未来三天,社区机构、诊所、门诊部暂停诊疗活动,全力支援各街道和社区,全部人员参与核酸采集工作。网民认为,石家庄又恢复了全员核酸筛查。
河北省官方要求:尽力做到不聚集不扎堆,如无特殊情况,尽量减少外出,不要出村(社区),减少与外来人员接触,不要离开本市,更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区。
显然,石家庄市取消查验核酸的做法遭到挫折,能否坚持下去成了问号。“一封了之”仍是各地最简单、最轻车熟路的管控措施。
但问题是,“一封了之”虽然简单,过去也被证明有效,在病毒变异和传播越来越快的当下,“一封了之”还能不能取得以前的效果?
二十条后,北京、广州、重庆等地并未放松管控,疫情蔓延势头仍难以遏止,显示病毒传播之快已超出原有的管控措施。有人建议,这些地方应该吸取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失控的教训,采取全城“静默”,即2020年武汉“封城”模式,扑灭疫情。
但经过近三年的严厉管控,中国社会心理已发生明显变化。民众对“封城”式的管控还能忍耐多久,中国经济和对外交流还能否承受像北京、广州、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动辄“静默”带来的冲击,都是未定之数。弄不好,疫情不仅没有控住,经济和社会也可能失控。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二十条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但近日中国互联网上有关“严控”和“放松”的争论明显增多。整体上看,支持逐步放松的声音越来越多。
抛开意识形态、“阴谋论”等情绪化指责,“严控”与“放松”两派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严控派”认为,坚持严控就是保护人民尤其是老人的健康,防止疫情大规模暴发引发医疗挤兑;“放松派”认为,病毒传播虽快,但毒性已减弱,严控带来的损失已比疫情蔓延带来的损失更大。
澎湃新闻11月19日报道,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说,现阶段流行的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性大幅度降低,不太可能造成医疗资源挤兑。“很多人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停留在武汉疫情那一会儿。这也是最需要加大力度去解释的。”
金冬雁说的是真话。但在目前严厉管控的氛围下,中国体制内还没有专家能说这样的真话。
显然,中国要走出疫情困扰,在精准防控、普及疫苗接种的同时,还须让广大民众更全面、更科学地了解病毒的变化及其危害,消除人们对病毒的盲目恐惧。“一封了之”或许还能管住一时一地,但已非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