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20条”后的防疫探索期

时间:2022-11-19 09:1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京腔新韵

从北京返回新加坡,首都机场的国际航班出发区冷冷清清。因为旅客少,出关时与海关人员的对话,周围的人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海关人员仔细询问一名中国旅客,为什么去新加坡,计划什么时候回国?男子掏出签证、回程机票,一一作答。盖完章后,海关人员提醒:“听说那边疫情很严重,保护好自己。”

从候机大厅前往停机坪的摆渡车上,两名中国乘客讨论起疫情。一名三年来第一次出国的阿姨说,要不是得照顾孙辈,她可不想冒险出国;另一名阿姨安慰她,儿子全家在新加坡都已感染过冠病,“跟伤风感冒差不多,甭害怕”。

疫情暴发三年,多数中国民众对冠病的印象其实还有些模糊,它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大号流感,应该紧张担忧,还是淡然处之?一方面病毒不断变异,人们始终无法看清楚它;另一方面,官方长期采取清零政策,绝大多数中国民众被保护起来,与冠病的距离很远。

本月11日,中国发布优化防疫政策“20条”措施,在松绑防疫上迈出重要一步。这个消息让外界看到中国尽快与疫后世界接轨的希望,因经济疲弱而萎靡不振的市场也为之振奋。但中国近期疫情持续反弹,官方这时候释出放松防疫信号,让民间对“20条”的态度很复杂。

一个星期来,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防疫方向的激烈辩论。之前被压制的开放派找到了发声的口子,但严控派的担忧同样不绝于耳。开放派把主张继续严控的人称为“防疫爱好者”;严控派则警告,“(中国的)医疗条件根本不允许躺平,否则会生灵涂炭”。

“20条”出台后,河北省会石家庄放开公共场所、不再强制检测核酸的消息在互联网上炸锅。石家庄被网民称为“全面放开试点城市”,也有人形容石家庄“打响了取消清零的第一枪”。

可放松疫情管控并不像想象中简单。据中国媒体报道,担忧放开管控的当地人开始囤积感冒药,连花清瘟胶囊供不应求。有河北网民说,石家庄率先落实全面放开的防疫政策,给全国做了表率,具备大勇气和大担当,但非要说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我在石家庄”。《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也形容:“变化来得太猛,很多人一下子没了依靠感,很不适应,反而不敢出门了。”

面对争议,中共石家庄市委书记张超超14日表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疫情防控举措,是贯彻落实“20条”的具体行动,“决不是‘躺平’、放任不管,也决不是所谓‘全面放开’”。当地也恢复部分已撤销的核酸检测点,在放开的路上往后退了一小步。

不过,石家庄的尝试、民间的反应和由此引发的各种讨论,对中国防疫政策的下一步探索有风向标意义。

决策层拍板优化防疫政策后,“20条”在不同地区和层级如何被具体执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捋清。防疫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是让感染人数归零,还是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地方官员要负起哪些责任,在哪些情况下会被问责?人员要流动起来,疫情外溢很难避免,全国一盘棋的严防死守,要如何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全国一盘棋的政策优化?

防疫政策逐步放开的另一个难题,是社会得形成更广泛的共识。中国之前对疫情严防死守的合理性不能被忽视,但防疫与经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政策得改弦更张。可在连续三年的清零政策下,民间已形成很强的惯性。不再强制常态化核酸检测、公共场所不检查核酸报告、隔离要求大幅度放宽,反而让一部分对冠病有恐惧感的人感到不安,而来势汹汹的新一轮疫情也加剧了这种不安。

民间对高压防疫的容忍度越来越小,但反过来,对防疫政策放开、疫情可能大范围扩散和引发重症、死亡的接受度有多高,也会是中国优化防疫政策时面对的一个未知数。在广州、重庆、北京等疫情处于焦灼状态的城市,官方近期在发布疫情数据时,特别强调低重症率,相信也是要通过实例破除旧观念,在疫情更加逼近时,减少人们对它的恐惧。

未来几个月,中国防疫将进入关键的探索期。如何有条不紊地逐步放开,解除过去三年高压防疫,让社会和经济喘口气,同时控制好放松节奏,在探索中统一思想,做好应对医疗资源紧缺的准备,防止防疫“硬着陆”,将是对官方掌控能力的又一次新考验。这也将决定中国能否在放松防疫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