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过渡要提早 过度要提防

时间:2022-11-13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吴新慧:过渡要提早 过度要提防

儿童在每个成长阶段的过渡期,在今天更见复杂和自由的网络时代,更要提早准备和更新。

年长者面对新计划和任何改变,也要过渡期适应,过程中及早的沟通和倾听是必要的。

11月12日的《联合早报》,有两则新闻并排在同一版。一则是警方最近展开取缔诈骗或充当钱骡的行动,有537人被警方调查,其中最年轻的仅13岁。另一则是中央肃毒局近日对全岛展开扫毒行动,破获了36万元毒品,被逮捕的96名男女中,最小的仅14岁

与此同时,青少年吸电子烟也引起社会关注,卫生部长王乙康本周在国会里回复议员询问时透露,今年首九个月有近3700人违例购买或持有电子烟,当中约五分之一是18岁以下青少年。我的朋友或同事谈起这现象,都会说电子烟太容易在网上购得,他们的孩子或朋友也观察到不少青少年抽电子烟。

种种的数据和青少年非法行为很容易让人直觉,年轻人越来越不像样,寻根究底,我们也许更要探知的是,问题出在哪儿?当13、14岁的孩子都涉嫌诈骗和贩毒时,家长、学校和社会是须要敲起警钟的。

随手可及的智慧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数码器材,让许多小朋友很早就接触网络世界。忙碌的家长也很容易使孩子最亲近的人与物,就是女佣和他们一直握着的数码器材。似懂非懂的年龄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无论是电子游戏、网络上的各种节目和内容等,即使是属于儿童或青少年类别,家长可知道游戏和内容里有什么潜移默化的信息或价值观?

也因为很早就接触网络世界,10岁以下孩子脑海里所装的已比我们想象的多,如果仍没有加以了解他们的世界和上网兴趣,就很难陪着他们过渡到下一个10年的青少年阶段。也就是说,过渡须要提早准备,才能警惕或提防过度的行为和习惯。毕竟高端的诈骗团伙和贩毒集团,也懂得利用科技搜集青少年的上网习惯和喜好内容,然后根据数据解读编制出各种虚假内容来误导青少年,或设下圈套引他们上钩和误入歧途。

政府本周在国会三读通过了通讯网络安全(杂项)法案,这项预计明年生效的新法令,主要为加强对社交媒体不良内容的监管,以保护本地用户,特别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任何社交媒体平台若有不良内容,官方有权发出指令,要社交平台在数小时内禁止新加坡用户浏览这些内容。涉及恐怖行为等较严重的有害内容,更须尽快禁止,官方日后会公布具体管制细节。

然而网络世界非常开放和没有边际,单靠法令无法防止和保护一切。犯罪集团不会错过任何诱导青少年为他们服务或以他们为猎物的机会。儿童在每个成长阶段的过渡期,在今天更见复杂和自由的网络时代,更须要提早准备和更新。家庭、学校到社区可以更紧密合作。家长尤其也要有防范不良网络信息和内容的意识,和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才能及早留意到孩子的异样和帮助孩子。

另一个须要政府和社会齐力关注“过渡”与“过度”现象的高危群,是年长人士。说实在的,我们的年长人士应该是最有韧力的一代。从现金到无现金;从1G电话到2G、再到3G至今天的5G;从生活上什么都扫卡,再进入无卡、只认应用(App)的数码时代,年长人士受一波又一波冲击的间隔是越来越短,适应能力也须越来越强。但在今天更讲求包容与多元的新加坡社会,年长人士是受包容,还是更多是他们包容我们这个急速发展又显急躁的社会?

刚在上个月推出市面的yuu Rewards Club新奖励计划,不少超市与饮食商店也参与结为合作伙伴,这些商家原有的消费奖励计划因而也纳入yuu下。许多年长人士所持有的百盛卡(PAssion Card)也参与其中,这些年长者因而也须要下载yuu应用和设立账号,以通过这应用查看累积和兑换百盛卡的奖励分数。然而由于没有广泛通知和很好的沟通,有年长者向早报反映他们对新奖励计划、须要下载应用,以及到底还能不能用实体百盛卡感到困惑。

同样的,星期天(11月13日)正式通车的地铁汤申—东海岸线第三阶段,因为出口指示牌改变了设计,不仅以号码取代英文字母,出口指示牌上也不再附有出口街名,有乘客向早报反映他们觉得混乱和不方便。

新计划、新设计和任何改变,都须要过渡期让人们适应,而这当中及早的沟通和倾听是必要的。企业和机构在设计和执行改变时,不能只是有人们迟早会适应和接受的心理,就任由时间证明一切。面向大众的计划和设计,尤其须要顾及年长人士的感受和使用方便。在推出新产品或系统时,替代方案是否能比原来的更周详?原有设计或方案若不再继续,又是否有很好地沟通和解释原因?

包括年长人士在内的大多数新加坡人,都知道数码转型是势在必行,但拥抱科技的初衷应该是使人们的衣食住行更方便和有效。在拥抱的同时也要提防过度依赖与迷信科技、以科技压倒一切,人的需要与感受却本末倒置地被忽略。

过渡是必要的过程,过度是须提防的障碍与盲点,两者拿捏有效才能在计划的设计和执行上达到从容过渡和拥抱改变的效果。

韩剧《非常律师禹英禑》女主角朴恩斌在一个电视访问中,谈到她如何细致地饰演自闭症者的角色。她说,有关自闭症的资料很多,但很多东西是不能靠资料解读的,须要亲自接触和体会,才能设法内化他们的感受。

这就是拒绝过度依赖和迷信的态度。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