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01
作者:刘燕婷
俄罗斯前线总指挥苏罗维金(Sergey Surovikin)11月9日建议俄军撤出赫尔松州的第聂伯河(Dnipro River)右岸,国防部长绍伊古表示同意,俄军开始撤退行动。
回顾过往,俄军在特别军事行动开始不久后便越过第聂伯河,赫尔松市于3月迅速沦陷,成为俄军行动以来唯一占领的乌克兰州首府。几个月来,赫尔松州被当作对尼古拉耶夫、敖德萨方向发起攻势的桥头堡,并于9月30日与顿涅茨克州、卢甘斯克州、扎波罗热州一起并入俄罗斯。
然在此期间,乌克兰并未放弃夺回赫尔松的计划,于8月底发动了多次反攻,并在10月取得初步成果:乌军逼近第聂伯河且持续向南推进,一方面控制第聂伯河渡口、摧毁桥樑,严重箝制俄军后勤,一方面对第聂伯河右岸发动砲击,炸毁俄军驻地,难以反守为攻的俄军由此陷入被动,俄罗斯也在欢庆“四地入俄”后,被迫正视赫尔松失火的窘境。
10月18日,苏罗维金称赫尔松方向面临着“困难的局势”,可能需要作出“困难的决定”;10月21日,俄军开始从右岸撤出部分精鋭部队,并派出新动员的部队来掩护撤退。与此同时,俄占赫尔松官方开始撤离右岸居民,初期是以“自愿重新安置”取代“疏散”,但伴随时间推移,俄方开始严厉敦促居民离开赫尔松市和整个右岸,疏散区更被扩大到第聂伯河左岸15公里左右区域。11月9日苏罗维金向绍伊古报告,已有11.5万人离开战区。
眼下俄军宣布撤离第聂伯河右岸,显然与乌军对其后勤的挫伤有关,孤立无援的右岸难再成为挺进敖德萨、尼古拉耶夫的桥头堡,持续死守又只会深陷被动。在此局势下,撤离虽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压力,却似乎是不得不的决断。
而除却对俄军的冷嘲热讽,外界更关注的,是莫斯科的下一步去往何方。
以撤军换西方减少援助?
首先,有部分声音认为,俄罗斯此次撤军,乃是意在与欧美达成某种程度的“政治交换”,即以第聂伯河右岸换取欧美降低对乌克兰的援助。
而上述叙事的判断基础,乃是依据近期的几则事件。第一,美国媒体此前释出的“劝和”风声。《华盛顿邮报》11月5日报道称,拜登政府正私下劝乌克兰高层释出愿与俄罗斯谈判的讯号,并希望其修正“不与普京谈判”的公开立场,以确保欧美各国能在安抚民意同时,持续支援乌克兰;《华尔街日报》亦援引消息称,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与普京的高级顾问保持秘密沟通,并在近期的基辅之行中呼吁乌方展现谈判意愿。
第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再提谈判。俄乌战争之初,由于北约援助尚未进场,俄军又一度包围基辅,乌克兰只能暂时坐上谈判桌,但随着俄军攻势不足以击溃乌军抵抗意志,北约又持续加码援助,泽连斯基逐渐生出强硬底气,并在10月4日发下豪语,宣布乌克兰绝不与普京谈判。然而11月7日,泽连斯基忽然开出五大谈判条件,包括恢复乌克兰领土完整、尊重《联合国宪章》、赔偿乌克兰所有损失、惩罚每一名战犯、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情,似乎有意“放软身段”。
第三,部分西方企业对俄态度暧昧不清。11月7日,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新闻处向卫星通讯社透露,兰蔻(Lancome)、丽得康(Redken)、伊夫·圣罗兰(YSL)、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巴黎卡诗(Kerastase)等企业已准备恢复对俄罗斯的供应;《彭博社》亦于同日放出消息称,美国财务部和国务院私下要求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金融巨头,继续维持与俄罗斯部分公司的战略性业务。
综合上述三起事件,部分声音认为,俄罗斯或许与美欧进行了秘密沟通,双方各自开出条件,以第聂伯河右岸换取美欧疏远乌克兰,包括减少对乌援助,而乌克兰正是感受到来自欧美的“劝和”压力,故突然再提谈判。然这一叙事无可避免要受现实挑战,而反驳理由恰好可以构筑出另一套叙事:欧美不会停下对乌援助,俄罗斯撤军也是要为冬季或下一波攻势蓄积能量,而非准备谈判。
俄乌的持久战或将继续
首先,美国媒体的“劝和”报道,看上去是消息曝光,其实亦可解读为舆情操纵,目标便是针对11月8日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
众所周知,阻却欧美国援助乌克兰的障碍,并非援助本身的花费与成本,而是战争与制裁持续下,能源危机与高通胀所诱发的负面民意。然而藉着战争放血俄罗斯符合美国战略,且援助乌克兰的政治正确如此巨大,若一朝停手恐怕也会触怒民意,故欧美政坛如今面临的实际难题,并非“是否要援助乌克兰”的黑白两分,而是如何“既援助乌克兰又有效管理民意”。
由此脉络观之,《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释出的“美国劝乌克兰展现谈判意愿”报道,其实可被视作面向民意的舆论工程,目标便是让美国民众相信,战争可能进入谈判阶段、高通胀与油价或将缓解,而其或许会因此降低对拜登政府的不满,并在11月8日的期中选举中继续支持民主党。无独有偶,《彭博社》11月7日报道的“美国财务部和国务院私下要求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金融巨头,继续维持与俄罗斯部分公司的战略性业务”,其实也可被解读出这一用意。
其二,泽连斯基看似“放软身段”、再提谈判,其实所提条件与“除非普京下台”所差无几,都是不可能被当今俄罗斯所接受的选项:“恢复乌克兰领土完整”,便意味俄罗斯必须撤出克里米亚与顿巴斯;“惩罚每一名战犯”,自然包括发起此次特别军事行动的俄罗斯最高领导人普京,结果将是其下台并接受审判;“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情”,则暗示双方必须签署停战条约,且俄罗斯需做出相关保证。
事实上,触发俄乌谈判的条件相当明晰,那便是一方取得明显优势后,落后方才有可能考虑坐上谈判桌。如前所述,乌克兰在开战之初便被包围首都、北约又一度观望,这才有了在白俄罗斯的几轮谈判;如今乌军正在反攻势头上,乌克兰反俄民意又经历数月血仇催化,眼下正是发酵时分,只要欧美不停下军援,乌克兰恐怕都会持续投入前线,誓死要与俄军分出胜负。简言之,如今乌克兰愿意接受的谈判形式,就是俄军自己停战求和。
而俄罗斯亦是如此。2月24日战争开始至今,莫斯科持续强调愿与乌克兰谈判,却又不断侵吞土地,也是因其所能接受的谈判形式,就是乌克兰身处劣势下的求和,并接受俄罗斯开出的“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相关条件。此外对如今的普京政权来说,此时宣布停战谈判无异于政治自杀,毕竟9月哈尔科夫大撤退后,俄罗斯强硬派的不满便持续积累,要求政府必须发动迅猛的“冬季攻势”,来个一雪前耻的大反扑,此次撤离第聂伯河右岸无疑会加剧上述怒意,在普京有能力摆平强硬派不满前,俄军恐怕都将持续加码前线。
归根结柢,要促成俄乌谈判,如果不是欧美停下援助、乌军被大举反推,就是俄罗斯遭遇严重挫折,包括前线与国内政治,但如今看来两个方向似乎都欠缺火候,且眼下美俄互信极低,若要以俄罗斯撤军换取欧美停援,不免要面临“撤军后欧美可能继续增援”的风险,莫斯科应不会如此天真。故解读此次俄军撤离,或许仍不能脱离俄乌持久战的脉络。
一来如前所述,第聂伯河右岸已在后勤受挫、乌军火炮可及的劣势下失去桥头堡地位,如若俄军有意蓄积实力发起下一波攻势,势必要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尽管此举将付出政治代价,且撤退过程恐怕也将遭遇乌军炮火攻击、丢弃重型装备。二来,从战线结构上来说,赫尔松州的第聂伯河左岸重要性远高于右岸,克里米亚半岛的供水主要通过位于左岸的运河,一旦乌军攻入第聂伯河左岸、重新控制运河,克里米亚的供水可能再遭切断,且由马里乌波尔连通克里米亚的陆桥若被打断,形势可谓在某种程度上倒退回2014年至2022年2月的时空,对普京政权来说将是严重伤害。
放眼未来,不论俄军有无准备发起冬季攻势、又要从哪一方向展开行动,守住第聂伯河左岸都是重中之重。眼下俄军已在沿岸布置防线,显然就是要阻止乌克兰进行强攻;但乌军为避免无谓损失,短期之内或也不会进行渡河,而是会与俄军展开跨越第聂伯河的各式炮战,伴以小组侦查与空中行动。如若局势照此发展,俄乌前线的斗争焦点或将转移至其他地区,例如扎波罗热、顿涅茨克方向。
当然对俄罗斯来说,巩固“四地入俄”的现实、与乌克兰签订某种协议,仍是理想目标,但这一构想必须搭配欧美“放弃”乌克兰、乌克兰也同意谈判,俄罗斯强硬派也放弃不切实际大反推等条件,才有可能实现,而眼下或许时机未到。短期之内,俄罗斯仍会追求对乌克兰整体战局的稳定控制,收缩损害较大的战线,为今年冬天、甚至来年春夏的攻势蓄积实力。归根结底,这毕竟是一场俄罗斯对上乌克兰与北约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