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中共二十大纲领的世界历史意义

时间:2022-11-11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郭良平专栏

对大陆政府刚刚结束的二十大,国外舆论焦点集中在政治斗争、人事安排、意识形态的左转、高度集权所带来的危险等,但忽视了更具历史意义的二十大纲领。二十大报告中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的全面性、综合性、前瞻性、国际视野和历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谓史无前例。如果能有一半得到落实,对中国甚至人类文明来说,都将是一次飞跃式的进步。在这个风雨飘摇、前途未卜的世界上,这种方向感和定力尤为难得,给了中国巨大的竞争优势。

二十大明白无误地告诉世界,中国拒绝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以避免陷入它目前的困境。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的人会批它开历史倒车、再钻死胡同,并呼吁它回到改革开放的路线。比如近来温铁军教授提出的“人民经济”遭到声讨和围攻,供销社“复活”被认为是走回头路。党内的“不忘初心派”则会习惯性地往老路上走,用老眼光来看新形势,认为资本肆虐够久了,是时候回归社会主义。有的甚至呐喊要消灭私有制,拿资本家开刀。

二十大本意是要开辟新天地,但有可能被左右两股习惯势力拖回两个已经奄奄一息的旧世界里去。它们用两套话语体系,在两个不同的箱子里评论二十大,但要理解二十大的意义,就必须“在箱子外面思考”(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两个互不通气的箱子

批大陆政府倒行逆施也好,对它发动的制裁或新冷战也好,根据的都是国际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它迄今在实践意义上仍是最进步的。旧社会主义自称比它先进,但在竞争中不仅在经济上败下阵来,在政治和道德上也遭遇总崩溃,但它的话语体系在大陆政府党内保留下来了。

自由主义在经济和话语权上都占优势,也更人性化,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共产党政权多米诺般倒下后,东欧国家几乎全部投奔西方的原因。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同市场经济有天然的联系,故成为现代世界广泛接受的价值体系,如人权、自由、民主、法治、个人自主选择等。但资本主义近来的重重危机和民主政治普遍动荡,造成对自由主义前所未有的失望和质疑。

资本主义大势和人类命运

“人民经济”遭到知识界围攻,却受到普罗大众欢迎。与之异曲同工的是,美国特朗普和桑德斯一右一左两个极端,都受精英嘲笑反对,但在民众中却大有市场。前者胜选,连他自己都始料未及,桑德斯七老八十却获得青年一代拥护。这些都说明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精英和平民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但旧意识形态左右都不灵了,时代需要新思维。如果总是用老眼光看问题、在旧范式里打转,双方就会为回归哪个旧体系而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大陆政府的干部,包括许多高级干部,不彻底从旧社会主义中解脱,就会将二十大路线和政策执行得不伦不类,结果可能还不如两个旧体系。二十大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为了走出资本主义和旧社会主义困境。也许中国需要另一个“不争论”时代。

人类面临的生存问题很突出,资本主义和旧社会主义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

第一类是工作和收入问题。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是:生产足够全人类享用的产品和服务需要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技术进步会使无就业经济增长成为常态;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财富不断向占人口百分之零点几的少数富豪集中,增长对普通百姓正失去意义。怎样才能将少数人生产出来的财富,让大多数人分享,以免他们沦为“无用阶级”?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旧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迄今未能解决的。中国巨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种讽刺,也是二十大路线的根本动因。

第二类是追求幸福人生的问题。目前一个普遍现象,是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人们也越来越没有幸福感。相反,生活压力越来越重。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育;家庭破碎、独居人口和孤独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还有精神疾病流行、过劳死、躺平、996疲于奔命等。许多研究证明,达到中等收入后,追逐物质财富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不仅遭遇递减效应,甚至还会起副作用,因为普通人为此付出的努力呈倍增趋势。资本主义就是将人们永远保持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路上。二十大对这个问题抓得很准,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第三类产生于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催生消费主义价值观,使勤俭节约、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过时。消费中的相互攀比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气候变迁成了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这些都要求摆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社会主义轨道。

第四类来自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在核武器之后,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宇宙探索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控制不好的话,都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迄今,这些主要靠市场力量推动。由于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将人类命运托付给市场是极其危险的。科技发展需要人类共同的价值和道德标准来控制,以社会福祉而不是利润最大化来引导。换言之,社会主义把舵更可靠。

这些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要彻底解决,就须要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二十大纲领也未必足够。实现二十大纲领对常识常规和习惯势力的挑战,很可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新一轮解放思想

邓小平那一轮思想解放,成功打破旧社会主义的教条框框,大批引进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和制度,形成混合经济,创造了中国奇迹。但资本主义眼看不灵了,退回旧社会主义也不行,唯有开辟新路。这就须要再来一次思想解放。

这轮思想解放的第一要点是回归社会主义的第一性原理,返璞归真,创造符合人的天性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二十大“守正创新”中的“正”,不应该是某种理论,而应该是克服异化实践中的创新。比如生产是为了满足需要,不能为了逐利而人为地制造市场短缺,这就体现了第一性原理。中国现有的产能,足够为全国每一个人解决温饱居住;在美国强大的生产力下,每晚仍有3400多万人(包括900万儿童)饿着肚子上床,大量人无家可归,挑战着社会的良心。这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分配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在美国很难,但中国更有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社会该发展怎样的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亟待探索。

第二要点是社会主义是社会的主义,应以社会为中心、以民生为主题,国家和市场都是奴仆。这就是为什么在马克思的预想中,不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被推翻,国家也最终要消亡,剩下的只有社会。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形态,方能达到二十大报告中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形态,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严密的控制造成中国社会发达程度低,而被压制的“公民社会”,正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雏形。

第三要点是改造社会价值体系。中国的许多经济社会问题都是“向钱看”价值观盛行造成的。二十大推动“英雄模范治国”的老传统,略输想象力,应该从根本入手,逐步抛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调整公司业绩计算方法,并将所有公益效果纳入经济社会的总价值量。不能让市场垄断价值的认证,社会应该担任主角。

第四要点是再造经济社会的动力机制。挣钱营利这种人性中低级的动机,驱动资本主义的庞大机器,也推动人类社会进一大步。但社会主义应更上一层楼,充分利用人性中固有的崇高动机,来驱动一个更好的社会。自造或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开源软件开发社区、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升为主流后,就有可能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过剩”和被人为销毁的产能释放出来,将生产目的从市场容量转为社会需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还无法做到的。

第五要点是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下,重新界定市场和政府,大大缩小其作用范围,为社会发展腾出空间,绝不允许二者侵蚀腐化社会。用二十大报告的话,就是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但应更进一步,让它从配角转为主角。应改进而不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新经济中的资本家往往是工作狂,而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剥削者。要依靠社会共识和契约而非无产阶级专政;要保留和改善市场、货币、等价交换原则等已被实践证明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

二十大的可贵之处,是能将这一切联系起来综合叙述,形成全面的方针政策。它在理论和观念上并不高超,世界上很多人很早就阐述过,有的阐述得更好,但他们是被边缘化的个人或小团体。它在中国则是一个崛起强国的纲领,有强大的国家来推动执行,这就很了不起,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伟业。所有“人类之友”都应当采取开放心态,而不是一味批判嘲笑和否定;应该支持、帮助和改进它的实践,使它取得成功。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

高级研究员

二十大本意是要开辟新天地,但有可能被左右两股习惯势力拖回两个已经奄奄一息的旧世界里去。它们用两套话语体系,在两个不同的箱子里评论二十大,但要理解二十大的意义,就必须“在箱子外面思考”。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