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和谐是新加坡持续稳定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与种族和谐资源中心星期一(2月3日)发布第三届种族与宗教和谐指标调查报告,发现新加坡种族与宗教和谐状况总体呈现向好趋势,但同时也揭示好些值得关注的挑战。
65.4%受访者认为新加坡种族与宗教和谐处于良好或非常好水平,比上一届2018年的调查提升8.3个百分点,表明新加坡在促进社会包容与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华族社群,马来和印度等少数族裔也认可国家和谐发展的方向。然而,面对更频密的区域冲突以及极端主义的崛起,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以防社会氛围变得紧张。
值得关注的是,对种族持刻板印象的比率上升,43.5%的受访者承认会根据一个人的种族来判断他的行为,高于2018年的35.2%。这意味着人们可能在职场、教育和社交互动中,不自觉地对他族产生偏见。
另外,由于国人的社交圈整体缩小,受访者的平均好友人数从2018年的10.67人下降至6.49人,也令国人较难建立和深化跨族友谊。虽然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愿意接受异族朋友,并对异族文化更感兴趣,但拥有至少一名跨族好友的比率,从2018年的55.5%微跌至53.2%。如何创造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是社会未来应关注的议题。
在职场歧视方面,79.1%的受访者未曾遭遇种族歧视,这虽然显著高于2018年的68.3%,但少数族群对职场歧视感受更为强烈。18.4%的马来族和16.7%的印度族受访者曾遭遇职场歧视,而华族受访者仅为3.7%。这反映了少数族群对自己在职场上所受待遇的感受。虽然职场歧视究竟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感受,往往难以区分,但这个结果提醒我们,应更关注少数族群的真实感受。
政府一直小心翼翼地处理种族问题,“不分种族、语言与宗教”的建国理念深植于国人心中,明白种族课题关系国家的生存发展。然而,随着外来移民增加,种族和谐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公民未必来自多元文化背景,可能缺乏对不同族群的尊重,进而引发种族间的不和。事实上,维持族群和谐并非新加坡独有的挑战,在移民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价值观、习惯和沟通方式上存在差异,如果缺乏包容和理解,摩擦便难以避免。
生活在社交媒体时代,种族问题容易被放大和渲染,个别事件很容易被曲解为族群对立,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争议。社媒平台的匿名性质,让网民在讨论敏感种族议题时,更敢于使用强烈甚至侮辱性的语言;此外,极端声音聚集成社群,进一步加深族群间的矛盾。这种情况不仅破坏社会凝聚力,也影响国家长期以来建立的种族和谐氛围。
自2013年发布第一份调查报告以来,新加坡在促进种族和谐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社会仍潜伏着一些不利族群关系的隐忧,我们不能将长期享有的种族和谐视为理所当然。在全球化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对种族和谐的管理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国会星期二(2月4日)三读通过《维持种族和谐法案》,赋予内政部更大的权力应对煽动种族情绪、鼓动暴力和散播仇恨言论等问题。虽然法律无法彻底消除人们的非理性偏见,也无法强制个人接受不同文化和信仰,但在维护社会和谐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规范言行,防止因不当言语或行为引发的冲突。
和谐共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族群间的差异难以完全消除,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处理,避免让这些差异激化为矛盾和冲突。美国长期面临种族歧视问题,种族仇恨犯罪持续高发,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前车之鉴。如果我们希望消除社会中的偏见、刻板印象、文化敏感度缺失,大家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维护种族与宗教的和谐,并从小培养孩子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帮助新一代建立更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让新加坡人的共同身份超越种族和宗教界限,真正实现社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