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展:台湾海底电缆韧性待提升

时间:2025-02-05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黄一展:台湾海底电缆韧性待提升

台湾外联的两条海底电缆,2023年在短短一周内接连遭到破坏,导致澎湖七美岛数千居民一度陷入与外界失联的困境。电子支付系统停摆、医院数据无法传输、在线服务全面中断,小岛上的居民被迫返回以现金交易和纸笔记录为主的生活方式。这次意外事件不仅暴露台湾基础设施的脆弱,也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全球通信网络背后那根不可见的命脉——海底电缆。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2022年,汤加火山爆发,摧毁该国唯一的海底电缆,导致全国通信中断数周,数万居民在灾后恢复期内陷入数码孤岛。在欧洲,挪威至英国之间的海底电缆,也在2023年因不明原因受损,让欧洲地区的能源和通信网络短暂受到干扰。这些事件不仅显示海底电缆的基础性角色,也凸显在灾害、战争及其他突发事件中的脆弱性。

全球网络的无名英雄

在全球数据化、数码化时代,海底电缆承载着约99%的国际数据流量。从电子邮件到金融交易,从全球贸易到国防通信,几乎所有跨境数据传输都依赖这些埋藏于海底的光纤管道。相比众人熟知的卫星技术,海底电缆的稳定性、容量和成本效益无可比拟。然而,正如七美岛、汤加及欧洲的案例显示,这些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须要全球共同努力维护与保障的。

第一条跨洋海底电缆于1858年建成,连接爱尔兰与加拿大,用于传输电报。虽然仅运行数天就失效,但这项技术革新,开启全球通信新时代。随后经过160多年的发展,现代海底电缆已成为光纤通信的象征,可支持每秒数百太字节(Tbps,每秒兆位)的数据传输。它们将亚洲、美洲、欧洲和非洲紧密联系,成为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石。

截至2024年,全球共有超过450条海底电缆,总长超过130万公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全球通信网络。例如,APG电缆(Asia Pacific Gateway)连接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新加坡,是东亚与东南亚之间的关键数据通道;SEA-ME-WE 5则将南亚、中东和欧洲连结,为这些地区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

台湾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数据节点,通信网络依赖15条主要的海底电缆,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甚至连接欧洲,将台湾与世界的数据网络紧密相连。它的分布和管理是台湾融入全球网络供应链的核心,并让台湾在数码经济和资通讯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目前,台湾的海底电缆大部分由国际科技巨头如谷歌、Meta以及区域电信公司如亚太电信参与建设与营运,部分缆线则有政府或半政府机构(如中华电信)参与管理。根据中华电信数据,台湾的国际网络流量大多经由这些海底电缆,直通亚洲主要国家(如日本、新加坡)或美国西岸的数据中心。这样的布局不仅支持台湾的出口制造业和数据服务业,还为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提供可靠的数据节点支持。例如,位于台湾的亚太海缆系统(APG)以及台湾—美国海缆(TPE)等项目,直接连接多个国际关键数据枢纽,使台湾成为亚太地区流量传输的重要枢纽。

然而,这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海底电缆系统的集中度,使得任何单一缆线的中断,都可能对台湾及全球供应链带来毁灭性影响。以七美岛事件为例,外联电缆的损坏导致当地通信中断,而一旦规模更大的国际电缆发生问题,例如TPE或APG的多点断裂,不仅会使台湾的国际数据传输能力陷入瘫痪,还可能造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数据流量瓶颈。这种风险,尤其对高度依赖台湾制造业的国际企业和数据服务构成挑战。

除了通信中断的风险,这些海底电缆也面临地缘政治压力。多条电缆途经南中国海或台湾海峡,这些地区因主权争议和军事活动的升级而成为国际焦点。根据中华电信的说法,部分海缆已经须要定期维护或替换,以防止物理老化或人为破坏。全球主要电缆系统如SEA-ME-WE(东南亚—中东—西欧)等也受到类似压力,使海底电缆成为现代科技基础设施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这些挑战也对台湾政府提出更高要求。在技术层面,台湾必须提升海底电缆的韧性,例如引进双备援系统、建设更分散的网络节点以及加强数据中心的储备能力。同时,应对潜在的数据中断风险,台湾也须考虑其他替代方案,例如低轨卫星的技术布局和部署,作为国际通信的补充手段。此外,台湾的国际合作也应扩展至通信基础设施的维护与保护领域,例如参与亚太区域电信联盟或与盟邦共同建立应急通信体系。

因此,台湾的海底电缆不仅是本身通信的生命线,更是全球资通讯网络中的关键支柱。一旦这些缆线遭到破坏,影响将远远超出通信中断的范畴,波及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未来,如何平衡基础设施的发展、地缘政治风险的管理以及多元化技术手段的部署,将是台湾通信战略的核心课题。

作者是联合国资讯科技处顾问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