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语:中国与伊朗关系的历史性转变?

时间:2022-12-28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时事透视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新近完成中东之行,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联合声明,不仅在地区安全事务之上支持沙特阿拉伯与其他阿拉伯国家,更公开接受阿联酋在与伊朗波斯湾岛屿主权争议中的立场。按照《美国之音》引述曾在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中任职的中东问题专家拉姆利说:“这份声明基本上采纳了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立场。”在什叶派主导的伊朗与逊尼派主导的阿拉伯国家近年来不断激化的战略争衡中,北京这一最新态度是相当不寻常的国际姿态。

伊朗政府自然做出激烈反应,召见中国驻伊朗大使,向中方表达了“强烈不满”。北京急派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前往德黑兰的“灭火”之行也含深意。如已故周恩来总理强调,“外交无小事”。“高考状元”出身的北大高材生胡春华,曾经被普遍视为中国新一代领袖。可是在大陆政府二十大落选政治局之后,胡显然下台在即。派遣这样的“五日京兆”去抚慰德黑兰,隐含的外交信息一目了然。

以我之见,中国的最新外交姿态,是对中东局势发展的一种“对冲”反应。因德黑兰“头巾”事件触发的全国抗议运动持续不衰的情况下,伊朗现政权风雨飘摇,其长期生存越来越出现疑问。在这个问题上,北京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1978年初,伊朗爆发反对巴列维国王统治的群众运动,在专制政权暴力针对之下愈演愈烈,到了夏秋之际,巴列维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尽管如此,当时中国最高领导华国锋还是在8月底正式访问伊朗,成为巴列维国王下台逃亡之前接待的最后一位大国领袖。

在不断的街头示威和血腥针对声中,华国锋与巴列维国王举杯宴祝“中伊友好关系”的场景,导致伊朗街头马上出现“打倒中国”口号。20多年后,《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伊朗开始强化与中国的关系时,德黑兰知识界人士还在回顾华国锋的访问“在伊朗民间留下对中国非常强烈的负面情感”。

当年对近在眉睫伊朗局势发展的误判,也导致苏联瓦解后,中伊两国长期未能协调应对中亚高涨的泛突厥主义。

伊朗现政权究竟还能生存多久,难以预卜,但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伊朗年轻一代,已经普遍不再相信宗教领袖坚持的教义教条,是不争的事实。

北京除了需要对冲国际政治利益,从近期经贸角度,海湾阿拉伯诸国也是有利另择。但是特朗普在总统任上称这些阿拉伯政权没有山姆大叔支持撑不到两个星期,并非凭空吹嘘。

另外,波斯湾领土争议起始于巴列维政权时代,而伊朗强烈的世俗民族主义传统,绝不会与宗教政权一起消失。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