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崑玉:在野党本就不能缺席国防兵役制度讨论

时间:2022-12-27 13: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上报》

作者:吴崑玉

台湾义务役役期延长至一年的争议,虽然府方已下决心要做,但后续的政治风暴却让人头疼。于是,台湾立法院民进党团总召柯建铭日前放出消息,要将役期延长一事,由原本“查照案”改为“审查案”,令在野的国民党团大批“甩锅”,觉得民进党此举是把烫手山芋丢来立法院,还要把国民党拖进这一滩泥沼。

朝野都在政治考量

照法令规定,役期延长一事的确不需立法院同意,仅需行政机关一纸命令便可决定,事后送立法院查照即可。民进党将其改为审查案,也的确是在玩“责任分散”的把戏。意在透过三个月的审议过程,逼国民党表态同意或不同意,将其拖进争议漩涡,使其处于两难困境。若反对,则批国民党亲中卖台,弱化国防;若同意,则国民党再也没有立场狠批民进党让“青年上战场”,将一年役期当作政治提款机,捞取选票。

反之,国民党原本的盘算,就是把烫手山芋框限在总统府与国防部,不论延长或不延长,老K都有话可说。延长,则诉求绿营将年轻人当牺牲品;不延长,则反批“抗中保台”是玩假的,真是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但给老柯(柯建铭)这么一搞,国民党无法置身事外,刀切豆腐两面光,一夕成了猪八戒照镜子。反对,则保台意愿将备受质疑;同意或弃权,那之前选举时骂那么凶,难道是在玩假的?

这事情看起来很大,关键争点其实很简单。两大党对于影响如此之广的大事,主要纠结之处,既不是国家安全需要,也不是现行役期制度是否有效合理?更不是什么法令体制的程序合宜问题。而是不论同意或不同意,政治后座力要谁承受?争点早已从国安考量,变成政治责任归属,扎扎实实的选举考量。

回溯近年来的兵役改变,陈水扁政府时代,役期由一年10个月,一路缩减到一年,已经让军界觉得太短。但马英九政府时期变本加厉,不但废除征募合一,采取全募兵制,更将义务役期改为四个月的“军事训练役”。连替马政府写募兵政策和说帖的老将们,私下都在叹气:“这样的国军能打吗?”但站在服从命令的立场,也只能睁眼说瞎话,一味回护政策。重点是,役期缩短,但训练内容完全没改,仍是前工业时代的步兵战术,加二战后的装甲、砲兵概念。到2015年洪仲丘案后,军队几乎等于废了,不敢严操严训,深怕搞出人命。

关键在军方将领的脑袋

直到蔡英文上台后,对岸武吓力道加强,才开始调整个装,缓速进行军事改革。但在若干军方将领的抵制与阳奉阴违下,许多方案根本推不动,尤其是陆军。国土防卫部队(TDF)被深恶痛绝拒于门外,后备改革逼一步走一步。被骂后才把一年打六发的射击训练调整到20发,渐增到200多发,但比起美军规格的2000发,仍相差近10倍。刺枪术被社会舆论骂到爆,在乌克兰参战的台湾战士嘲笑到废,但尊敬的陆军总司令仍在大力推广,还到处送人刻名木枪。

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役期长短或法令制度,而是军方将领的脑袋。许多人这辈子只知道黄埔训练出来的那套作战观念,完全没有基于现代科技战争想像,设计定制出一套现代战法的概念。军中体制设计思路,向来遵从“打、装、编、训”的顺序推进,如果没有想像岸防陆军,可以在离岸30公里处,以无人机发现敌军舟波,调动砲兵歼灭;离岸五至10公里处以游荡弹药攻击;离岸一至五公里处则用反装甲飞弹歼灭;登岸则以城镇战困住敌军,使其无法展开,无法佔领机场与港口…。若不能以这一系列战术规划想定“打”的方式,进而购买装备,调整部队编组,又怎么可能拟出合于实战需要的“训练”方式?最后再依此决定役期长短,调整训练内容?

换句话说,陆军总司令等人的战术概念,还是停留在一战二战时代的壕沟战,甚至是前工业时代。刺刀本是长矛的替代品。17世纪以前,火绳枪、燧发枪的射速太慢,精度太低,在跑步通过200米距离中,顶多开一至两枪,因此需要有长矛兵保护,以防敌军骑兵与步兵冲锋。到18世纪,法国农民暴动,将矛头插在枪口作为长矛替代物,此后路易十四的将军发现这招好用,才发明了现代刺刀。一战、二战时期,德军、日军、台军都是用后膛装填的栓式步枪,精度很好,但射速依然不够,所以直到国共内战,毛泽东仍以部队敢不敢拼刺刀,作为部队战力的评判标准。但自越战之后,M-16、AK-47等自动化突击步枪出现,刺刀冲锋便被逐渐淘汰,因为100米冲刺的10秒钟内,敌军已足以在你身上打光30发子弹。近日在乌克兰,俄乌两军多是用手榴弹清扫战壕与房屋,早已没有人在用刺刀,刺刀多是用来开罐头的。但我们的长官们依然一意保存这个罕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文化资产保存之用心,实应嘉奖。

而这些伟大的长官,多半属于深蓝系统,同温层极厚,因此赵少康才会说出“四个月役期足够”这样的笑话。所以,为了息争止谤,口说无凭,真心赞成将役期审议的查照案改为审议案,让在野党也参与整个台湾的防卫改革。军事的事,讲起来很复杂,但实验做起来很简单,有效没效,一试便知,何苦多费口舌?

国防兵役制度不该成为猪肉桶和提款机

换句话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国防要务,关乎全国人民生死存亡,所以在朝在野,皆应细察参与。即使法令没有规定需要审查,于理也应参与。台湾役期之所以会出现四个月这种奇葩制度,就是因为当年的在野党,在政治敏感及选票考量下没有据理力争,不敢反对,逃避审查所致。如今,恰好可以借役期一事,建立宪政惯例,有关两岸、国防、外交的重大决定,得以由查照改为审查,让所有政党都能参与其中,各纾己见,拍桌激辩,不见得真理越辩越明,最后形成共识,但起码能让正反意见并陈,让人们看见各种立场的论据与坚持,不见得是件坏事。

一战时代的法国“老虎总理”克里蒙梭曾有句名言:“战争之事太过重要,故不能完全委之于将军。”他心中想的可能是俾斯麦,当初普奥战争大胜,德国将军们便想冲进维也纳,却让俾斯麦给拦住了,最后用漂亮的外交手段谈和。但这句话反过来说似乎更有道理:“战争之事太过重要,故不能完全委之于政客。”因为政客永远只计算现实责任归属、选票多寡,而从未思考战略战术需要,以及军事制度与装备的建置时程。

那战争之事该交给谁呢?个人浅见,既然要从查照案改为审查案,立院不妨召集各方学者专家,多开几场公听会,让专业的声音纳进来。或安排委员们实地参访训练场所,与役男座谈,了解实际情况。如此,可能比几个人关在密室里搞“室内设计(别人)”,更易取得公众信任,从而达成社会共识,朝野共识,使本就早该拍板定案的事,不再犹豫不决,首尾两端,父子骑驴,让台湾的国防与兵役制度,自此稳定下来,不再成为任何政党的猪肉桶和提款机。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