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速度松绑防疫

时间:2022-12-28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京腔新韵

星期一晚上,我到医院做完准备返回中国的行前核酸检测后,正努力着把各种隔离期间所需物品塞进行李箱,为入境中国后“5+3”天的隔离做准备,手机传来消息:从下月8日起,中国将全面取消入境人员防疫隔离规定。

虽然对中国开放边境、取消入境人员隔离的规定早有预期,但看着手机上突然出现的信息,仍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恍惚感。就在三个小时前,我还在微信向身在中国的朋友抱怨,以现在中国的疫情形势,是否还有必要隔离入境人员?

官方星期一(12月26日)深夜宣布对冠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中国防疫政策三年来最具标志意义的转折,显示官方对待冠病的态度已正式从严格防控,转向治疗和预防。

对身在海外的人来说,这一调整带来的最显著改变是,未来只要有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就能入境中国,无须在抵达后接受核酸检测和强制隔离;对中国民众而言,出境旅游也将有序恢复。这标志着中国这个基本对外部世界封闭的“防疫孤岛”,在开放边境上迈出最关键的一步。身边好些需要经常往来中国的商界人士,无不为之振奋,这是很多人期盼已久的调整。

中国花了近三年时间筑起“清零”屏障,但从11月11日出台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到12月12日颁布“新十条”,再到宣布从下月8日起对冠病实施“乙类乙管”,从清零转向开放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这样的“中国速度”让人既惊叹又迷惑。

官员和官媒“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的宣示言犹在耳,一眨眼14亿人口要以冲刺般的速度奔向群体免疫,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这样的改变?

一些中国政情观察人士分析,清零已让中国民生经济面临无法承受之重,尽快松绑防疫、转向经济建设迫在眉睫;也有观点认为,11月底那场在多个城市蔓延的“白纸运动”是促成转变的直接导火索;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本月中则指出,早在中国结束严格防疫措施前,冠病已在中国密集传播,防控已无法阻止疫情;甚至还有人猜测,或许是个人亲身经历改变了决策层对冠病的研判。

国家卫健委官员星期二(12月27日)强调,中国近三年来通过对冠病“乙类甲管”严格管理,经受住了全球前后五波疫情的冲击,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宝贵时间;如今调整为“乙类乙管”,“打的是有准备之仗,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从清零到开放,焦虑和混乱是必然会经过的阶段,但在排山倒海的疫情席卷下,从各地出现退烧药、抗原试剂、N95口罩严重短缺、医疗资源挤兑,甚至火葬场超负荷运作都难以满足需求的乱象看,为打这场仗所做的准备显然不够充分。

中国凭着强大的控制能力,做到了其他国家无法实现的清零,如今是真正考验治理能力的时候。在年长者疫苗接种覆盖率低、重症医疗资源不足、基本药物短期供不应求下,中国面临一场艰巨的硬仗。官方能否管理好民众预期、拿出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通过积极的沟通让信息更透明,甚至及时承认不足并调整政策?短期内各地的医疗资源、药物供给能否跟得上疫情蔓延的速度?这防疫措施的得失都会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如何在防疫松绑后,处理大面积的快速感染,也关系到中国在防疫上面对的外部压力。过去两个星期,随着中国感染人数迅速攀升,围绕疫情的外交博弈又有抬头趋势。美国官员不断警告,中国疫情大暴发可能导致新变异毒株出现;也有西方舆论开始担心,中国疫情一发不可收拾,将对全球经济和供应链产生影响。印度、韩国、日本等国家则开始担忧,疫情可能大规模从中国输入,并为此采取特殊的措施。

可以预见,随着疫情在中国快速蔓延,中国在外交上面对的压力很可能上升,而以科学的方式缓和国内疫情,平稳地从清零过度到开放,会是化解这些压力的关键。这个过程中,也不妨放平心态,与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合作,尽可能拉平感染曲线、减少过渡期的生命损失,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年的清零政策,尤其是各种防疫措施上的层层加码,面对的最大质疑之一是政治凌驾于科学。如今中国已经做了开放的坚定决定,这是科学的决定,还是政治的决定都已经不重要了,但疾风骤雨下,中国能否避免继续被指责为政治挂帅,科学地打这场硬仗,外界都屏息观察。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