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柏文
2022年台湾县市长大选落幕。国民党一举夺回“台湾头”的基隆市,以及台北、桃园两大直辖市执政权,成功整合北台湾执政版图。虽同时丢失金门、苗栗、澎湖三县,致使执政县市净得失为零,但毕竟金苗澎三县规模远小于北桃,加以其中两县输给脱党参选的候选人,仅有澎湖县遭到绿营翻盘。结果堪称全面大胜!
不过回看年初,国民党才接连遭遇四大公投、中二选区补选的挫败,整体气势低迷。加以这一年来,先有乌俄战争,继有解放军环台军演,再有大陆政府二十大前后各种对台强硬发言,也让国民党与对岸的联系,持续成为政敌攻击的标靶。那在这场甫落幕的大选中,国民党又是凭借什么,得以比有“韩流”加持的2018年大选,选得还更漂亮?
从提名树立态度
首先,选举主角是候选人。这次国民党大胜,中央提名策略有关键角色。党主席朱立伦曾多次强调,坚持提名“理性、中道、务实、清白”的候选人。桃园和苗栗的提名波折,与其在艰困选区的布局,更向社会强力传达这个态度。
朱立伦在桃园力排众议提名张善政,堪称最险一棋——此举一方面打乱地方派系布局,二方面也得扛着罗智强网络声量压力。但对于国民党亟需争取的中间、青年选民而言,此举代表党中央敢走出地方派系、民粹力量的制约,回归张善政所代表的专业理性、中道温和的价值。
苗栗的提名取捨也是。国民党口头宣示“排黑条款”多少次,也不及这次拒绝提名有前科的锺东锦来得响亮。党中央不是不知道锺东锦基层实力雄厚,又有前县长背书;但拒绝对此妥协,才能向全国民众证明国民党“挺清白”的决心。
至于在艰困选区派遣柯志恩、王育敏等学经历、形象优质的要角参选,虽未能突破翻盘,但至少在联合造势时,能排出专业、务实、亮丽的队伍,巩固拉抬国民党提名的整体形象。
其次,国民党现任县市首长普遍的高民调,也是这次能稳扎稳打的重要基础。2018年选上的这批国民党籍县市长,从上任之初,就得面对国民党支持度的雪崩下滑,乃至2020年总统大选的惨败;没有一个人能对四年后的连任理所当然、好整以暇。
回头来看,或许正是这种大环境对国民党的不利,敦促这一代县市长兢兢业业,努力缔造有感政绩。在这次争取连任的11位县市首长中,多数成功连任——仅有金门杨镇浯败给同党出身的前县长陈福海,以及四度参选的澎湖县长赖峰伟被翻盘。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加上选举延后的嘉义市长黄敏惠,这次争取连任的11位国民党籍县市长中有七位女性——再加上在南投胜选的许淑华,征战嘉县、高雄的王育敏、柯志恩,国民党这次在22县市中总共提名10位女性县市长候选人,比提名五位女性的民进党,更落实政治上的性别平权。
民进党自乱阵脚
另一方面,民进党在这场选战,从开打就初现几个重大错误:首先在选战初期,前新竹市长林智坚才宣布辞职转战桃园,就被踢爆论文抄袭争议。彼时民进党从领导人以降,全党选择护航相挺,甚至纵容侧翼发起对台湾大学、中华大学学伦会的攻讦,造成许多民众对绿营“是非不分”的恶感。
两年前的高雄市长补选,国民党候选人李眉蓁也爆发过论文争议,时任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亲自致电劝其“公开道歉、放弃学位”,就形成鲜明对比。
再者,林智坚7月辞职转战未久,被其视为重大政绩的新竹球场,才开放就造成多名球员受伤,爆发设计施工品质争议,冲击他新竹治理经验的品牌印象。9月,桃园八德运动中心羽球场,同样在验收开放后就发生天花板坍塌事件,惊悚影像深植人心,更引起外界对民进党执政下,公共工程是否“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疑虑。
原被期待扮演领头羊的前卫福部长陈时中,投入台北市长选战后却接连爆发网宣出包、车辆违规、酒后性骚等争议,也迟迟没能把选战节奏打开,让绿营在北桃同步熄火。
国民党改革成效
最后,国民党自2000年败选后,历经江启臣、朱立伦两任主席推动的诸多改革,虽然未受媒体与公众关注,却已逐步重塑国民党体质,并在这次大选初现成效。
例如,江启臣任内筹设国际部,重启国际沟通渠道;朱立伦更创办驻美代表处、亲自率团访华府各界沟通,还顶着党内抨击降半旗追悼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前后两任主席的一系列努力,逐步替国民党摘掉“亲中仇美仇日”的帽子,重回“亲美、友日、和中”路线。即便泛绿论者多仍坚持定见,但已有不少中间选民改观。
又如,江启臣曾和环团共推藻礁公投,更曾带国民党参与由社运团体发起的秋斗;朱立伦更透过中常会的专题报告,广邀学政界与公民团体领袖分享。这些作为,不仅扩大党内政策讨论光谱,也逐步强化国民党的社会连结。
过去,国民党常被批评“离年轻人太遥远”,因此江启臣任内重启革命实践研究院讲习班,强化与青年接触;朱立伦更推出“青年三箭”扩大青年参政空间,除了本届在各县市提名许多青年议员候选人,各竞选团队更大幅晋用年轻幕僚。
无涉两岸表态
综前所论,国民党这次胜选,能归功于党提名策略树立的价值态度、蓝营县市长兢兢业业累积的高支持度,以及国民党过去两年的改革成效。民进党上下先前“挺抄袭”造就的负面观感,以及桃竹公共工程接连出包引起的疑虑,也重创绿营选情。
至于外界视为蓝绿最大差异的两岸政策,在这次地方选举的影响其实极为有限。民进党虽有打过“抗中保台”攻势,这次除了有绿营侧翼的回响,并未在持续发酵。
一来,台湾民众深知这次是地方选举,权衡标准还是要回归地方,而非两岸。高唱“抗中保台”来打地方选举,是一种议题绑架。二来,国民党近年重建“亲美”基调,强化对“护台湾、保民主”的阐述、对提升国防的着墨;绿营的抹红战术边际效益也递减。三来,不管要“抗中”还是“和中”,“保台”仍需厚植台湾实力,不能只有口号。对许多民众而言,民进党这方面不见得做得更好。
唯有一些外媒,把这场选举错解为台湾民众对两岸表态,以“亲中/反中”当成分析蓝绿的唯一框架;这是媒体的浅薄。至于以“对国际发出什么信息”来做本土政治动员,则是利用了外媒的浅薄,骑劫地方选举的主体,更让人遗憾。
民主的集体智慧
解严30多年以来,台湾经历过10多次大选洗礼,也逐渐淬炼出台湾社会的集体智慧。每个人投票理由或许单纯,但集体加总的统计,都是对于当下内外处境、权力平衡,与社会事件的系统反馈。
选举分析常谈的“板块”或“基本盘”确实存在,但以基本盘的消长诠释胜败,也越来越难贴切。因为随着社会演化,人民透过投票表意的方式也更复杂,不容易用政党立场或单一议题化约。
特别是在基本盘对峙前线,真正决定风向的人们,往往是最可能独立思考,并以分裂投票去回应时势的选民。正因如此,本届才会出现国民党县市长大胜,民进党县市议员反而增加15席的吊诡;过去也才出现邻近的中央与地方大选,风向迅速背反的震撼。
对民主傲慢者,终将被民主制裁。
作者是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特约副研究员
解严30多年以来,台湾经历过10多次大选洗礼,也逐渐淬炼出台湾社会的集体智慧。每个人投票理由或许单纯,但集体加总的统计,都是对于当下内外处境、权力平衡,与社会事件的系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