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严厉封控已用到尽头

时间:2022-11-28 09:2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造成10人死亡的新疆乌鲁木齐火灾引发新一波舆论海啸。尽管官方澄清火灾的起因和伤亡与疫情防控没有直接关系,但舆论矛头仍指向乌鲁木齐超过三个月的封城措施。

被封在家里100天是个什么滋味?很多乌鲁木齐居民已无力吐槽。不要说100天,就是待在家里10天也够难熬。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不少居民已开始对动辄封控社区说不。

社交媒体上近日流传着各地居民抗议封控的视频。一个视频显示,在北京一个社区门口,面对反对封控的居民聚集,社区居委会叫来警察维持秩序。一名警察却质问居委会工作人员,封社区大门有文件吗?居委会人员只说是上级口头布置工作,警察反问说:“你口头布置工作,凭什么不让人出去啊?”

根据高层11月11日发布的二十条优化防控措施,疫情封控应精确到具体楼栋,并且五天没有新发病例就应该解封。但在乌鲁木齐、北京、重庆等地,社区一旦出现冠病阳性病例,不仅整个社区被封,五天没有新病例的也往往不解封。大城市尚且如此,中小城市的管控措施更加严厉,让居民苦不堪言。

但地方官方也有难言苦衷。二十条首先强调的是确保疫情不出现大规模传播,如果严格遵照二十条要求,根本无法控制疫情蔓延。二十条发布后,北京、石家庄等地疫情迅速反弹,已经让当地政府心惊肉跳。毕竟,在动态清零的大前提下,疫情失控就是大错,地方当政者很可能被追责,他们自然不敢懈怠,只能走回封城或半封城的老路。

这就造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封城或半封城措施已渐渐失去民意基础,严厉实施将激化官民对立,甚至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如果不严厉封控,疫情又会失控,地方官员吃罪不起,只能硬着头皮封下去。

2020年初疫情在武汉暴发时,官方采取封城措施并调集各地医疗资源支援武汉,全中国也是一片“武汉加油”的助威,可谓众志成城,武汉等地也成功战胜了疫情。但时间来到2022年,武汉式封城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已让民众难以忍受。今年上半年上海等地封城,不仅直接拖累了中国经济,民众的配合意愿也大为降低。

疫情头两年的严控措施之所以成功,除了有赖于官方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也和病毒特征有关。

动员体系得以发挥作用,既要靠民众配合和基层运转有效,也要靠政府财力和民众一定的积蓄。同时,冠病初代德尔塔毒性较强,公众对其颇感恐惧,愿意牺牲生产和生活自由,配合官方严控。

但如今,奥密克戎对健康危害下降,死亡率降低,传播速度加快,防控难度大增。全球大部分国家已放弃管控措施,也没有出现大问题。正在举行的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几万人聚集在体育场山呼海啸,完全看不到疫情的影响。看到卡塔尔世界杯回归正常的欢乐场景,对照自己不能出门的窘境,中国观众的压抑不难想象。

更重要的是,近三年的严厉防控对经济和民众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大批服务行业和自主就业人员三天两头不能工作,只能坐吃山空,陷入困境,怨气越来越大。同时,各级政府财力也大为削弱,财政入不敷出,一些地区连发工资都成了问题,基层干部早已疲惫不堪,怨声载道,再耗下去后果难以预料。

同时,长期封控对医疗、教育和公众心理的严重影响也都是大问题。很多医护人员在一线搞防控,正常医疗秩序被打乱,很多人有病无法及时治疗,或被封控无法去医院,健康和生命损失恐怕比疫情蔓延还大。广大中小学生只能闷在家里上网课,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极其不利。

另外,严厉封控也严重挫伤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造成消费和投资低迷,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公众一度对二十条充满期待,但这些天社会情绪又被打回低谷。

即便在各地层层加码的严控之下,疫情依然在迅速蔓延,而民众抗拒严控的情绪却在不断增长。这说明,封城或半封城式的严控措施已用到尽头,在严厉封控和逐步放开之间,官方平衡的空间在迅速收窄。如不尽早改变这种矛盾和混乱局面,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和对官方的信任将不断流失。

从《人民日报》等主流官媒以及北京、上海等地主政者的表态看,官方仍希望通过强化管控措施扑灭这波疫情。这也不难理解,毕竟疫情头两年的严格管控措施确实取得过成效。

但严格防控的民意基础已经动摇,防疫政策进入“费力不讨好”甚至“白费力”的新阶段,这是官方头两年严控时没有遇到的重大变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共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傲人成就的法宝,如今又到了这一法宝发挥作用的时候。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