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台湾地方选举回归地方因素

时间:2022-11-28 09:3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社论:台湾地方选举回归地方因素

上周六(11月26日)举行的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执政的民进党遭遇历来最大的挫败,丢失了在北台湾执政八年的三市(桃园、新竹和基隆),仅剩南部四县市(高雄市、台南市、屏东县和嘉义县)和新赢得的澎湖县。国民党的主要战绩在于攻克台北市和桃园市;试图走出台北市地方执政的民众党,则艰难地拿下了科技重镇新竹市,虽然丢失台北市,但因得票率不俗,加上在其他县市议员选举略有斩获,有望发展为蓝绿之外的第三股势力。

主导民进党候选人提名和选举策略的台湾蔡英文,在成绩公布后宣布负责,辞去党主席,由高雄市长陈其迈代理,随后再党内补选。民进党此次大败,主要是执政绩效不彰,取消候选人党内初选,也引起很大争议与后遗症。蔡政府2020年连任时承诺年轻选民的“住房正义”没有实现,民进党标榜的清廉形象也由于党内政要同黑道人物藕断丝连,加上对抗冠病时在疫苗等课题上被质疑政治挂帅,甚至涉嫌贪腐,都引发不小的民怨。

同时,中国大陆在选前保持克制,并没有太多公开表态,使得民进党失去了最有力的助选员。九合一选举作为地方选举,本来就是在以候选人个人号召力和地方课题为主轴。民进党在投票前情势明显不利时加码两岸课题,号召民众“抗中保台”,反而弄巧成拙,引发了分化社会,转移焦点的舆论反弹,加剧选民的不满情绪。对于任何执政者而言,这次的选举结果都应该唤醒对权力傲慢的警惕。

向来倾向民进党的青年选民缺乏热情,没有积极出来投票,导致本届选举普遍被形容为选情冷清,平均投票率仅61.22%,为历来最低;降低选举权至18岁的修宪公投没有通过,即为旁证之一。由于青年选民大多弃权不投票,民进党失去了重要的支撑。政绩不俗的县市长靠执政优势胜出,台湾地方选举的基本盘本来就是蓝大于绿,国民党于是坐享其成。因而当地评论认为,选举结果是民进党大败,但不等于国民党胜利。

台湾县市选举的主角向来是盘根错节的地方派系乃至帮派势力,它们传统上跟国民党较为亲近,但主要还是根据自身利益行事,基本表现在县市议员和议长的权力分配。这方面无论是国民党或民进党,基本都不易掌控。同理,围绕地方课题和利益动员投票的九合一选举结果,也无法作为总统大选的准确参考。

民众党党魁柯文哲在台北市长即将任满后,一方面推出副市长黄珊珊竞选接任,另一方面开始在全台布局参选,为卸任后角逐2024年总统大选做准备。民众党新竹市长候选人在蓝绿夹攻下险胜,并在全台选上14名县市议员、九席乡镇民意代表和里长、村长各一席。黄珊珊在台北市获得超过25%选票,虽败犹荣,反映柯文哲的影响力与民众党的支持度。国民党候选人、蒋介石曾孙蒋万安虽然以超过42%得票率在多角战脱颖而出,但得票数比2018年同党落败的丁守中还少了1500多票,预示其未来的施政将面对不小挑战。

虽然地方因素左右了九合一选举,但民进党和国民党仍然会据此展开党内权力重组,准备2024年总统大选。蔡英文辞去党主席后,民进党各派预计将围绕副总统赖清德重新站队。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尽管领导了这次的胜利,舆论普遍并不认为他有大功劳。他同时还须面对党内诸侯,如以超过62%得票率连任的新北市长侯友宜,以及民众党柯文哲的挑战。民众党新任新竹市长高虹安,得到在2020年参加国民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台湾新科技巨富郭台铭支持。民众党下来是否会借力郭台铭或泛蓝力量,以发展为民进党和国民党外的第三股势力,值得后续观察。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