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美中制造业大博弈的胜负关键

时间:2022-11-15 10:1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中、美两强较劲与博弈已从南中国海、香港、新疆,转移到了关税、贸易、产业与科技,由于美方在各个领域似都未如预期占到上风,于是益发在产业及科技铆足了劲,迭出狠招,剑锋所及,伤及无辜也在所不惜,就是要逼中国大陆科技产业步入绝境。

在美国前不久发布的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定位为“唯一拥有意图与实力,以经济、外交、军事和科技等力量来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并称未来十年是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决定性十年,美国的目标是:“战胜中国”。

如何与中国竞争?如何战胜中国?《报告》提出了三大策略:投资、联盟、竞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投资。所谓投资,就是加强在美国境内对制造业及科技产业的投资,或想方设法令美国境外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及韩国的企业回流美国,为此美国国会通过了金额庞大多达2800亿美元的“芯片及科学法案”,旨在增进美国的制造业和技术优势。

面对中国强势崛起,美国产生压力甚至焦虑可以理解,但长期以来在世界上执制造业牛耳的美国,怎么忽然间就面对从来不起眼的中国的竞争,而且是愈来愈强劲的竞争,这样的形势究竟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其中演变的本质和逻辑是什么,未来的趋势又怎么看?

上个世纪,二战结束后初期,作为美国第二产业的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53%,但从上世纪19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去工业化轨道,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服务金融业大幅上升,美国产业空心化的过程,使美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持续茁壮,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在2012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2019年中国制造业产值约3.8兆美元,领先全球,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美国排名第二,只占中国的60%,而美国加上排名第三、四的欧洲和日本仍不及中国。如无意外,中国制造业产值将迈向超过全球所有国家制造业产值的总和,即占全球的50%。

美国制造业之由盛而衰,与美国自上世纪198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有着密切的关联。根据产业理论,绝大多数国家的农业(第一级产业)会因竞争力相对较弱而被工业(第二级产业)超越或挤压,从而需要政府介入对农业补贴;但接着工业的发展被第三级产业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所取代或挤压,一如美国的例子,则更多的是跟资本主义体制下资本的本质有关。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除了具有逐利的本性外,还同时具有强烈的投机与掠夺性。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体制中,不受任何节制的金融资本的无限扩张,其必然的结果自然是华尔街的膨胀与制造业的衰落。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监制发行,拍摄长达三年的纪录片──《美国工厂》,以中国大陆“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到美国铁锈地带俄亥俄州“代顿”市建厂的真实故事为例,深刻地描绘了在资本主义金融运作下制造业的宿命。

以美国为鉴,中国大陆近年来对金融地产泡沫及时产生警惕,并适时加以挤压;不仅如此,还对已然形成巨大资本利益集团的房地产、金融、网络等企业,联结政治权力,对国家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给予预防性的节制,将中国产业从一度的“脱实向虚”重新矫正回实体经济,在大陆政府二十大之后,趋势变得益为明显。

近代经济史上,一度有所谓“荷兰病”的病例,指一国经济中有某一产业独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萎缩的现象,当今美国金融挤压制造的现象,应可视为是一种另类的“荷兰病”,只是这种美国的“荷兰病”能不能在一个高纯度的资本主义体制下矫正过来,恐怕只能由时间来给答案了。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