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彼得:记住戈尔巴乔夫的最大理由

时间:2022-09-03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彼得

评价政治家的身后是非功过,一篇文章是不可能深刻和完整的,更何况是一名“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物。

戈尔巴乔夫日前离世,“改变人类历史进程”这一概括,出现在世界各地报章的标题上,包括本地的《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

其实戈尔巴乔夫没有开天辟地,成就了什么伟业,他更多是一个终结者——终结了苏联乃至欧洲的共产主义,并且连带终结了东西方冷战,让世人享受了过去整30年的相对和平的红利。单从这个视角,这位苏联末代领袖,确实是划时代的,值得名留青史。

共产主义最先是在沙俄衰败的土地上,以一个国家的形态,被高举和实践的。那场革命发生在1917年。

自此,有志者前仆后继,红红火火为这个信念奋斗和献身,到了六七十年代,赤化的国家越来越多,一度被认为是唯一的光明之路。作为老大哥,苏联国力也是在那个时候达到巅峰,当然和西方集团的冷战,也处于最激烈凶险的时刻。

以“后”见之明,回看这场全球共产主义运动,说白了,就是一次耗掉了几十亿人青春,代价惨重的失败的实验。戈尔巴乔夫显然在最高位,看到了这个主义的弊端、谎言,和注定没有未来。当然,在苏联体制内,他肯定不是唯一看到的人,只是有勇气和气魄,不计较个人毁誉把它终结掉,或起码启动了终结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算是第一人。

这样说吧,很多人,在他们的位置上,是有机会改变历史的,可惜挣脱不了私利,也没有勇气。少数有勇气的,则选错了道路,确实改变了历史,但把追随者和国家、人民,都带到绝境深渊去了。

戈尔巴乔夫1985年出任苏共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估计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打算对僵化和贪腐的体制动刀,更不可能预见那么大的苏维埃联盟,竟会有在他眼前分崩离析的一天。只是在他接手时,国家除了军事科技外,各个领域的生产力已严重落后,经济百病丛生,增长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以及连年征战阿富汗,更是无底洞,不断掏空财政资源,他知道已经来到必须引进一些改革和新思维,否则政权不保,甚至国将不国的地步。

切尔诺贝利核灾:谎言与真相的最后博弈

他的拯救方案,包括为国企注入市场化的经营元素,但不彻底,加上官僚的无能与大面积腐化,执行上难以到位。他放任了一些自由,允许多一些言论的空间,却没承想一发不可收拾,人们开始拥抱西方产物,从哲学、时尚……到麦当劳汉堡包,并对共产党所代表的一切发出质疑。戈尔巴乔夫后来曾有一番剖析,说苏联1991年之所以解体,根源主要不在于他发动的改革,而是在思想斗争上守不住原来的阵地。他特别提到解体前五年那场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深重影响。

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宣传机器一如既往,欲加以掩盖,甚至粉饰太平,例如继续要在已被高度辐射污染的城区里主办劳动节庆祝游行。但当恐怖的真相一一被揭发,官员成了众矢之的,群众对共产党的那一点信任——如果还有的话,也顷刻间荡然无存。

所以,戈尔巴乔夫纵然助推了时代向前的滚轮,但更大的洪流早已在酝酿,即共产主义已呈现败象,铁幕的落下已是在倒计时,当然也包括了他自己的黯然下台而不自知。

随着“苏东波”一夜的巨变,今天的共产主义,已经没有多少感召力。虽然仍有信仰者,甚至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所谓毛派,但共产党要通过民主游戏规则,争取到足够选票执政,概率几乎等于零。至于原有的共产国家,环视全球,也只剩下一个手掌算得出的五个:中国、老挝、越南、朝鲜和古巴。但他们还不一样。

如要分辨,可简单用两个标准:一是经济共产主义,二是政治共产主义。真正两者合一的是朝鲜和古巴。它们是难兄难弟,经济总量加在一起,还比不上只有50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朝鲜偶尔会受到关注,但不是因为什么韩流、半导体,而是它有核弹。古巴就更没人提了,除非你对古巴雪茄有兴趣。

另外的三个,严格说只剩政治共产主义,也就是继续由共产党统治,但在经济上早已大体走市场化路线,包括允许私人企业的经营,接受了私有财产观念等等。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起过去已出现了真正的“大跃进”,所以邓小平在这个意义上,也绝对是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从争取到的脱贫人口数来看,成就更是比戈尔巴乔夫大得多。越南也是摸着他摸过的石头一起过河,因此也成了“世界工厂”,虽然慢半拍,也虽然小一号,但前景一片光明。可惜邓小平只否定了经济共产主义,没有在政治上也大胆往前走,开创新的可能性。不过这主要受限于时代条件,戈尔巴乔夫亦是如此,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既进取又保守,想改变又有所妥协,永远卡在半路上。

如前所述,戈尔巴乔夫的遗产,主要还在于“终结”上——无论是主观作为还是客观结果。

滥觞于19世纪,在20世纪铺陈开来的共产主义大实验,因为人的本性,注定是失败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以及以什么方式发生?戈尔巴乔夫很可能是让这个时间点,在苏联和东欧,提早了20年或者30年,并且以一种相对平和、没有对人民针对、没有内战以致生灵涂炭的方式,让它退出历史舞台。当然,那么大的国家,15个加盟共和国,过程中混乱、痛苦是免不了的。

历史人物的功过,有时盖棺了,也未必有定论,特别是同时代的人。

西方人普遍给予戈尔巴乔夫高度赞誉,对斯人已逝极其不舍。戈尔巴乔夫当年签署彻底销毁中程核武器的《中导条约》、主动修正和西方的关系,最后结束了冷战,因此很自然被视为“和平使者”。在美国,人们因为他而宣告“历史终结了!”这是一种无以复加的荣耀感,让人感到飘飘然。在柏林,据说一个大广场将以戈尔巴乔夫重新命名,因为德国人相信,没有他就不可能有东西德的统一,而这对于日耳曼民族犹如再造之恩。

但在莫斯科街头,记者却听到不同的想法,例如说他幼稚、愚蠢,甚至骂他是“卖国贼”。这些人相信还在缅怀昔日的帝国荣光,心中难免有伤痛和遗憾。只是这30年来,物资和选择比以前丰富,能拥有自己的财产,更重要的,是呼吸惯了自由的空气。还有多少人愿意回到一切等待分配,买个面包也要排长龙,人人谨言慎行,不能自由表达的年代?如果身心被压抑,国家强大又有什么用?

普京曾说过,谁不为苏联的解体惋惜,他就没有良心。

我对这句话没什么感觉。但他还有下一句:“谁想要恢复过去的苏联,他就没有脑子。”

这就是掷地有声的大实话了,也是世人应该记住戈尔巴乔夫的最大理由。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回看这场全球共产主义运动,说白了,就是一次耗掉了几十亿人青春,代价惨重的失败的实验。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这个主义的弊端、谎言,和注定没有未来。他只是有勇气和气魄,不计较个人毁誉把它终结掉,或起码启动了终结的进程。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