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3月1日发现第一起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确诊冠病病例以来,疫情迅速扩散,如今日增新病例超过2万起。中国官方采取雷霆手段封城,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海南视察时重申,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作为世界第一大港,以及中国在疫情中重要的对外窗口和经济引擎,上海封城无疑影响重大,不但冲击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波及全球供应链与经济复苏前景。
尽管迄今为止,上海超过20万病例当中并没有致死病例,居民却由于严厉的封控措施,而陷入食物分配不足及急诊失治死亡的困境。上海是中国大型城市管理最先进的标准,封城导致的次生灾害,说明一座26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只能由市场流通来满足居民的一切需求,无论在什么国家,任何政府都无法取代这一角色。上海市政府为此道歉,反映了中国当下面对疫情管控的无奈。
一方面,官方并非不知道封城的民生和经济代价。英国《经济学人》智库称,上海封城若拖到4月底,经济损失会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减少0.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中国还缺乏与冠病共存的基本条件——属于高危群体的60岁以上人口,还有数千万人没有接种疫苗;此外,根据一些研究和香港的数据与经历,中国国产疫苗的有效性不如mRNA疫苗。因此,如果不采取严厉的封控措施,一旦病毒扩散,连上海这样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大城市都难以应付,其他地区就更不堪设想了。
上海封城的影响表明,这一困扰中国政府的两难局面,同时隐含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城市是国家经济的关键节点,特性就在于集中和流动。城市是人员、资本、信息、技术、商品及服务等的集中地,也是这些经济增长因素自由流动和交换的场所。当这些创造价值的活动突然中止,必然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尤其是上海如此国际化的大都会,冲击的范围更不仅限于中国国内。
上海所在的长三角是中国人口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大、外资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是中国“世界工厂”的主要基地。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封城效应难免波及整个地区,包括很多周边城市的工厂由于工人和原材料短缺、运输物流受阻而必须停产。出口加工业产业链条上的众多中小企业,恐怕有不少会因此倒闭,加剧失业问题。经济影响的滞后效应,或许很快就会表现出来。
此前由于各种地缘政治如中美博弈、经济脱钩等原因,全球产业链已经面对巨大压力。中国为因应这一变化,提出“双循环”的概念,要用国内市场来弥补国际市场需求的可能减弱。中国总理李克强近来多次警告,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须扩大公共投资,提振内需,促进就业。但中国和国际的经济学者担心,上海封城会拖慢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平添更多不确定性。
由于封城带来的巨大不便,中国可能因而流失国际人才。法国驻上海领事馆3月31日代表欧盟国家,要求上海政府允许欧洲侨民居家健康管理,无论任何情况,父母和孩子都不能被分开隔离。美国国务院4月12日更下令领事馆非紧急员工和家属撤离上海。对不确定性十分敏感的国际资本,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势必调整在中国的投资布局;封城对中国商品出口的干扰,将让世界通货膨胀压力雪上加霜。
上海是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皇冠上的宝石,中国人乃至中国的区域经贸伙伴,都希望看到上海继续引领中国经济稳步发展,推动本区域乃至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快速复苏。上海当下所面对的挑战,牵动着中国和世界上关心中国的伙伴的心。全球化让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可能,中国不能自外于世界,世界也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上海于此的象征意义因而分外显著。世人期盼上海能早日摆脱困境,恢复一贯的活力,继续为全球化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