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俊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逾半年,在国际战略层面已引起轩然大波,争论激烈。多数人认为俄罗斯由此被排除在主流世界之外,是显然的战略失败;有少数相反,如拉蒙·马克斯8月21日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刊文称,无论是谁在乌克兰获胜,美国都已经输了。战略上的分歧和结果还需要较长时间来验证,但目前为止,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战术迷思倒是很明显,值得认真观察,仔细玩味。
在兵力配置上,俄罗斯宣称在开始特别军事行动时只有15万到20万人参与,其中还包括在白罗斯参加军演的人员,随着战事的胶着,究竟投入多少兵力则不得而知。有媒体称,85%的俄军人员已经过战争的洗礼,但兵力安排还是值得观察,如在战争开始不久,就有上万人的车臣武装高调进入乌克兰;5月28日,普京签署法令取消了军队服役年龄40岁的上限;8月25日,俄罗斯突然宣布将在2023年扩军13.7万人;更有传言说,朝鲜将派10万志愿军入乌参战。不管如何解读这些信息,俄罗斯的兵力配置似乎因为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而遇到了一些麻烦,否则没有必要采取这些增加人手的措施。
在战线安排上,俄罗斯军队自2月24日进入乌克兰以来,多次进行战线调整,其中有得有失,有主动有被动,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俄军战前预演的设计。进军之初,俄陆军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全面推进,摆出对乌克兰全境合围之势,海军拿下乌克兰在黑海的重要据点蛇岛,空军则几乎立刻获得了乌克兰大部分地区的制空权,并对重要目标进行袭击。但一个多月后,俄军就对战线做了调整,4月1日撤出了进攻基辅的部队,4月14日俄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被炸沉,6月30日俄军从蛇岛撤出。收缩战线后的俄军在7月初取得对卢甘斯克地区的控制权,但8月后克里米亚地区频频遭到袭击,俄罗斯的战线调整恐怕还得继续。
在战法选择上,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的战法显得传统而保守,并未展现出现代战争应有的特点和态势。俄罗斯使用海陆空三军对乌克兰进行常规军事行动,基本属于机械化战争的范畴,所谓“钢铁洪流”的推进,即使在广阔的乌克兰平原也没有取得预想效果。
媒体及双方战报极少提到原本该有的网络战、信息战,则使世界非常诧异其中原委,因为俄罗斯并不缺乏相关信息作战能力,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时就曾全面瘫痪对方的政府体系,但如今在乌克兰是没有使用呢?还是用了没有效果?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美国和北约对乌克兰信息战能力的支持,以及马斯克“星链”系统的作用。
在武器运用上,俄罗斯的高精尖武器展示无疑不足,在整体运用中也显得捉襟见肘,甚至直接影响了在2022年莫斯科防务展上的订单销量。可达10倍音速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难以拦截,但至今只使用过三次,“口径”巡航导弹射程远精度高,使用应该有数百次了;但除此以外的火力使用,可能受到西方援助武器的极大制约,甚至难以看得见打得着对方的重要军事目标。这些高效能武器的高成本,也让俄罗斯不得不精打细算地使用。按照当前的市场报价(生产成本可能在一半左右),“匕首”高超音速导弹1000万美元,“口径”巡航导弹650万美元,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200万美元,圆点战术导弹也要30万美元,战争的烧钱程度,使俄罗斯在武器运用上不得不有所顾虑。
在行动指挥上,俄罗斯所坚持的垂直指挥系统,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战争需要,即使曾在叙利亚大放异彩的营级战斗群,在乌克兰遇到灵活机动的扁平化指挥体系,就显得尾大不掉,难以应付。在俄军的前线总指挥层面,就先后有过多次调整,由最早的国防部长绍伊古,到在叙利亚建功的德沃尔尼科夫,到成名于第二次车臣战争的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再到当年奇袭科索沃机场的国防部副部长叶夫库罗夫,似乎都没有取得显著成效。如果结合俄军官的阵亡率、部队调动速度等因素看,俄罗斯军队的指挥体系,可能还有信息化程度不高,易于被发现的弊端,是急需改革提升的重要环节。
所谓“迷思”,并不仅是myth,神秘莫测令人生畏,也可能是疑云密布使人不安。俄罗斯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中出现的战术迷思,虚虚实实复杂难辨,也使得乌克兰战场上的形势变得愈加扑朔迷离,结果难料。但这也正是人们不得不予以密切关注的必要元素。
作者是中国扬州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