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就是现代版的美俄在欧洲重新划定势力范围之战,是冷战的重演。乌克兰或将成为俄罗斯的傀儡国,碾碎了欧洲统一的幻梦;俄罗斯会赢得军事胜利,却也只剩下一个大国的虚名;美国和中国的竞争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对乌克兰战争的讨论多是从国际关系和外交层面进行,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法和国际法治几乎成了一个笑话。安理会决议因为俄罗斯的否决权而无法通过,联合国紧急特别大会虽然通过了决议,但仅具有“建议”的权利,对国家没有法律约束力。
不过,即使联合国大会决议有法律约束力,也没有强制执行机关,因为国际法的执行完全依赖各国的自觉和自愿。对于在战争中居于主动的俄罗斯来说,没有达到战争的目标绝不会罢手。为了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普京彻底摒弃了联合国的权威和国际法规则。当然,这也不是联合国的权威第一次遭到摒弃。
2003年美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组成多国联军,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再往前看,冷战时期美苏阵营对峙,联合国不得不“作壁上观”。所以,真正造成联合国机制失效、严重违反国际法规则、破坏国际秩序,让世界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的,不是那些小国,而是大国。
国际法和国内法相比,在立法、执法方面有很大不同。国内法的立法者和执法者都是国家机关,公民有遵法守法的权利义务。国际法的立法者和守法者都是国家,却没有执法者。国际法的这种现状是因为国际社会的主要参与者是国家,在国家之上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管理国家,这就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即使是联合国,也并不是高于国家的国际执法机构。尽管根据《联合国宪章》相关条款的规定,联合国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但这种责任来源于联合国会员国的授权。除此之外,安理会能否充分履行这一责任,还取决于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和英国的意愿和立场。
大国关系重组国际法治堪忧
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七条规定,所有安理会决议必须有九票赞成,且须五大常任理事国同意。这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杀手锏:否决权。所以,俄乌战争的决议不能在安理会通过是意料中事。而当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特别会议时,上述五个国家就不再拥有这样的否决权,所有会员国有同等的投票权,决议因而能够通过。可是,联大决议只具有建议权,没有法律效力,尽管联大决议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立场。
这就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秩序。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不管是冷战还是后冷战,都不能忽视这个大背景。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俄罗斯不得不战略收缩,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及欧盟趁机东扩。今天的俄乌冲突,正如某些美国学者所讲,责任并非全在普京。不过我们也不能忘了苏联与东欧国家历史上的恩怨情仇,倘若苏联当初善待这些兄弟,东欧诸国也不至于前脚华约刚解散,后脚就迫不及待地去拥抱北约,还不是因为怕这只“熊”吗?
继承苏联衣钵的俄罗斯雄心依旧却实力不逮,势力范围收缩到家门口,2008年的格鲁吉亚、2014年的克里米亚和2022年的乌克兰就是最后的边界。然而直接诉诸武力说明俄罗斯已经无计可施,同时也让周边小国铁了心地抱定北约大腿。即使最后占领乌克兰,分裂乌克兰,所埋下的民族冲突和仇恨,也会让日后的俄罗斯政府疲于应对。
前世苏联今生俄罗斯,都是难以让人产生好感的大国;另一个大国美国——也让人失望,渐失人心。不可否认,与苏联不同,二战后美国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包括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政治秩序,关贸总协定及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国际经济秩序。这让很多国家受惠,能够在大体和平的环境下,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虽然美国不时表现出大国的傲慢和蛮横,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干涉他国内政,为此曾饱受批评指责,美国却并未因为这些问题受到任何实质性制裁和惩罚。尤其是赢得冷战,美国独霸全球,一时风光无两,势力急剧膨胀。在欧洲,北约五次东扩;在亚洲,两次海外战争——叙利亚危机和阿富汗战争。
势力范围的扩大,须要以国家实力为后盾。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美国的绝对实力以世人看得见的速度衰落了,到特朗普执政时表现出的不负责任、退群、甩锅等操作,不过是再无力掩饰。
美国和俄罗斯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国家实力无法支撑国家的势力范围,只是俄罗斯面临的问题更加紧迫。战前普京虽然多次发出警告,无奈,乌克兰的民选总统除了民粹之外再无政治智慧,还好拜登还算清醒,坚决不派兵,守住北约的疆土为限。
俄乌冲突就是现代版的美俄在欧洲重新划定势力范围之战,是冷战的重演。乌克兰或将成为俄罗斯的傀儡国,碾碎了欧洲统一的幻梦;俄罗斯会赢得军事胜利,却也只剩下一个大国的虚名;美国和中国的竞争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与二战结束时相比,世界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中国成了一个真正的强国,加上苏联解体,原来美、苏、中三方的力量对比彻底改变,现在美、俄、中三方的关系正是这一力量对比的真实反映。然而未来三国之间的关系还会发生变化,这将完全取决于中国的发展程度。可以预见,三个国家实力此消彼长、相互关系动荡变化,国际法治能否维护,国际法能否遵守?笔者认为,这是对中国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国的考验。
历史如何照亮未来?
英法俄三国都还带着旧式的帝国气息,美国带着“天选之国”的优越感颐指气使,而中国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国呢?
这个问题只有未来的历史能够回答。
对未来的预测,尤其是对中国未来发展预测,不确定的因素似乎更多。中国民间流传一句古老的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从一个孩子三岁到七岁的行为表现,可以预示他们成年后的个性特点。对一个国家来说,它过往的历史对未来也有很大的影响。
从这方面来看,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有信心,原因有两个。
第一,自1840年至今,中国一直是追赶者,曾经不堪的过往催促它不断奋进,那段历史也能让中国对后发国家的处境感同身受。也因此,在这次俄乌冲突中,中国坚持中立立场,即使这是一个艰难的、很难保持平衡的立场,却是中国无论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历史感情等诸多方面考量之下,唯一能够、也必须坚守的立场。
同时必须认识到,中国的中立立场并不表明它可以成为一个调停者,只要对比一下费力又无果的“朝核六方会谈”就可以得出结论。现在还不是时候,中国现下不应将自己卷入无解的地缘政治之中,相对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友好互惠的国家间关系,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第二,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的受益者,没有理由推翻一切重头再来。中国不会是一个破坏者,而是一个建设者,一个善于学习的建设者。因此,我们或可谨慎地期待中国不会重蹈昔日帝国的覆辙。
不过,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也有理由担心,这只东方的龙是否有一颗宽厚的心和好脾气;渊远的历史和曾经的坎坷到底是摆脱不掉的包袱,还是激发智慧的源泉。毕竟国际秩序没变,世界和平与安全并非理所当然,曾经的帝国都还在,后发国家虎视眈眈,小国家也会引发大麻烦,中国还面临国内外很多重大考验。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非西方的东方国家。
历史证明,大国的确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定义国际关系,塑造国际秩序。中国如何塑造这个世界,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作者是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国际法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