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四年来对中态度强硬,未因政党轮替而有所软化,拜登政府近日更暗示中国若帮助俄罗斯将遭到“次级制裁”。台湾中研院前天举办圆桌论坛,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拜登政府对中政策延续特朗普的“外交遗产”。还有学者认为,台湾应避免如2014年后的乌克兰,陷入大国竞逐的战争风险。
自特朗普政府开始,华府与北京近四年来频繁在经贸、政治议题上相互祭出制裁。
在上周五(3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后,《纽约时报》引述白宫匿名官员暗示,若北京支持俄罗斯,美国可对中国施加所谓“次级制裁”(secondary sanctions),即针对与俄国有贸易往来的第三方国家与实体,纵然相关交易不存在任何美国连接点,仍可额外制裁,迫使非美国实体在制裁国家市场和美国市场、供应链服务中作选择。
这也显示,在俄乌情势之下,拜登政府的对中政策未见软化。
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前天(3月23日)举办圆桌论坛,就特朗普“外交遗产”与拜登“陆美台”关系议题进行研讨。
台湾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首先在会中提出,《印太战略》是特朗普的重要外交遗产,拜登版的《印太战略》则很大部分承袭自特朗普,但更具体提出了行动方案、强调印度角色,以及太平洋岛国的重要性等。
其他与会学者也普遍认为,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的对中战略,只是做法上有所区隔。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兼任教授杨永明认为,美国的大战略仍是中美对抗与竞争,并视中国大陆为最大挑战,因此会在印太持续强化布局。
他也提到,拜登的政府团队中,从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到国务院东亚暨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康达(Daniel Kritenbrink)等兼具学术与行政经验的成员来看,对中政策也一改过去的外交官角度,更具有战略观。
台湾远景基金会执行长赖怡忠则进一步指出,美国将对中视为“竞争关系”始于特朗普时期,这是因为特朗普的个人作风,令美国外交政策环境出现变化,进而促使“外交政策的改变”变得可能。
他认为,特朗普痛恨美国传统“深暗”(Deep State)决策圈精英,因此在人事任用上摒除了战略主流派,让外界战略人才有机会进入美国决策圈,加速国务院等对中战略圈的世代交替,这样的特征也延续到拜登时期。
非避险美或避险大陆 学者:台湾要避险战争
对于中美竞逐日益激烈,杨永明则认为,台湾议题越来越进入美国法律与政策核心,且关系到中美对抗的战略利益与法律框架之中。
他表示,台湾应该避免如2014年后的乌克兰一般,出现取消俄语作为官方语言、把加入北约的战略写入宪法等,会被大国认知为“偏向哪一方”的情境,“台湾不是要避险美国或避险中国大陆,而是要避险战争”。
但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陈方隅则认为,台湾长久以来就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随着台湾在国际供应链地位的提升,特别是在价值链、生产链、民主等领域的国际冲突态势下,台湾更没有退让与不表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