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疫情基本消除了,人流、物流开始涌动起来,“拼经济”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一大关键词。完成换届的各级政府,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拼经济,热腾腾的经济大潮扑面而来,令人欣喜。
但是,有的地方拼经济热潮的背后在走极端、搞极左,似乎闪烁着当年砸锅卖铁“大跃进”的影子,表现在经济指标层层加码,基础建设一哄而上,高科技项目争先恐后。
究其根源,一是片面的政绩观念驱动,新官上任,须要业绩包装,以显示能耐,搞短平快项目可制造快餐政绩,搞高大上项目可达成轰动效应,于是拍脑袋决策,搞跳跃式、超常规、大跃进;二是形势逼人,相互攀比,怕戴保守帽子,生怕落在别人后面,于是不顾实际条件、不讲科学规律,盲目地抢、急吼吼地上。
客观而言,眼下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一波增长气势,打牢经济复苏根基,并以适当的增速弥补去年增速超预期下跌,为完成2025年中长期规划奠定基础。
但是,拼经济的积极性如果不加引导,任其无序膨胀,就会产生新的经济泡沫,导致产业无序扩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阻,掏空家底,浪费自然资源,又回到传统性拼资源的增长路径上,有悖高质量发展初衷。
中国经济已受到疫情的严重危害,再不能经受人为折腾。经济发展,安全是第一位的。三年大跃进的经济损失估算为1200亿元(人民币,约230亿新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1959年或1960年的国民收入,等于当时6亿5000万人民一年的辛勤劳动成果付之东流。当年砸锅卖铁大炼钢铁,只是炼出一些低端的粗钢。在眼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要重蹈大跃进的覆辙。
有鉴于此,首先是要认识到经过三年疫情折腾,中国经济大病初愈,需要时间调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决定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是休养生息,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抑或外贸,都有一个相对稳定并渐进发展的过程,切忌不能试图通过大跃进,在短时间内改变经济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现状。
其次是因势利导做好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五大政策组合,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五大政策的着力点就是引导、规制中国经济稳中求进,不停滞也不冒进。
再次是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恢复市场信心。要通过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来恢复预期,增强信心。三年疫情,把人心搞累了搞散了。今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须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对标这一政治站位,各地拼经济的行动要服从这个大局,既要热情,又要理智。这是考验各级政府的决策智慧和经济治理能力。
此外,要完善政绩考察机制。经济政绩是政府的功劳簿,是地方党政官员升迁的重要筹码。在追求高质量增长的新时代,对政绩考核也要有新思维、新举措、新机制。要看数字背后的内生动力,还要看项目的战略性、社会性,归根到底是要看人民群众从政绩中得到的获得感、幸福感如何。如果遍地是华丽的政绩,老百姓却没感到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甚至是劳民伤财,这样的政绩有什么用?这样拼经济拼出来的只是一张浮肿的脸。
当然,经济还是要拼的,不拼,只是守摊子不行;但拼经济要拼得合理、有序、讲求科学并有可持续性。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