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联合报》
联合报社论
台积电的美国亚利桑那厂去年底风光开工,冠盖云集。最近,美、台媒体分别访问了该公司员工,不少人对美国设厂的决策提出质疑,甚至感到忧心。主要的问题是,台积电外派的工程师,在台习惯长工时、责任制的企业文化,因而换来台积电高品质、高良率的卓越成就;然而,美国厂员工却是时间到不交接就下班,甚至拒绝任务分派。《纽约时报》称,员工担心这样的文化冲突,可能影响台积电的技术领先地位。
台积电在美中对峙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被迫赴美设厂。尽管美国的《芯片法案》提供了补贴,但其金额是否足以弥补美国厂四倍高的生产成本,台积电始终语焉不详,甚至进而决定将原本承诺的投资额度从120亿美元扩大为400亿美元。这项决策,或许想带动更多厂商前往投资,从而舒缓供应链鞭长莫及的问题,并降低生产成本。但台积电可能没想到,最棘手的问题,会是员工的工作文化差异。
去年台积电以六架次包机将台湾员工送往美国厂工作,场面甚是惊人。这些员工都获得“薪水加倍”的待遇,得到“获配休旅车”的承诺,可住进公司安排的宿舍。其中,不少员工是为了孩子能在美接受教育,乃至日后取得绿卡,而签约举家赴美。但近月来,网上不断传出这些员工或配偶的不满,甚至爆出长官要求“不准休假”等黑幕。这些,显示外派员工的“美国梦”在理想与现实间存在落差。
无论如何,这些适应问题,都不及美、台工作文化的差异严重。近两年,台积电美国厂新进员工来台受训,即曾传出诸多不满,诸如抱怨“把员工当中学生看待”、“在办公室待多久都要管”等。这显示,美国员工无法接受高科技公司采取严格的纪律管理,认为不尊重个人自由,缺乏全球化公司应有的高度。而如今美、台员工共同在美国厂工作,却是台湾外派工程师要在不利时段做更多工作;日积月累,必定产生“相对剥夺感”。
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曾在佩洛西面前直言,他不看好美国移植芯片产业能成功,原因就在于此。台积电作为晶圆代工厂,主要就是靠着严格的团队纪律要求精准与效率,不断缔造技术领先和产品良率,才能取得今天的领先地位。而今,即使资金和技术都能移植美国,但缺乏有责任感的工程师,作业员坐领高薪却不愿遵从工作规范,不论美国砸下多少重金补贴,仍无法使它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芯片产业。美国政府虽撒下500亿美元,但若不好好深耕人才及产业链,如何开出花朵?
台积电将千百名台湾工程师派往美国,从积极面看,是开疆辟土、开枝散叶,把企业的发展触角伸得更远。但从消极面看,这也是某种程度的人才外流(brain-drain),使台湾科技菁英沦为美国所用。尤其,这些外派员工若在三年后拿到绿卡,极可能跳槽美国其他竞争企业,以追求更高薪资。如此一来,“护国神山”人才及技术的流失,即更严重。最糟的是,在美、台不同工作文化的冲突下,如果美籍员工无法融入台积电的企业管理,台籍员工则因双方的差别待遇而心生怨怼,甚至进而影响到台积电台湾本地员工的情绪,那就真的是得不偿失。
台积电因应地缘政治的拉扯而赴美、日、德等国设厂,或许在客观条件上有不得不然的考量,也因此获取了设厂国的承诺补贴作为补偿。但无论如何,海外设厂绝不能随着政治风向任意摇曳,从而损伤了台湾的经营根基;那样的话,就太不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