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大巴窑转变折射时代巨轮

时间:2023-02-28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社论:大巴窑转变折射时代巨轮

2023年2月28日

新加坡第一个组屋新镇大巴窑迎来新变化,大巴窑体育场及周边设施将重建,大巴窑综合诊疗所和大巴窑公共图书馆也将迁至同一地点,并发展为集体育中心、综合诊疗所、图书馆和公园于一体的综合型项目,预计2030年竣工。跟这个项目无关的另一个改变,是经营了40多年的大巴窑东夜间蔬菜批发市场,会在8月19日前结束营业。这两条消息都显示大巴窑这个“最老的新镇”与时并进,伴随时代巨轮前行的生命力。

作为新加坡建国史的切面,大巴窑新镇是新加坡组屋建设以及“居者有其屋”国策的大型实验,为日后组屋的设计与建设奠定基础。当年为了解决居民大多聚居在甘榜,缺乏基本生活机能和卫生条件的问题,新成立的建屋发展局在1960年代初选定大巴窑,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建造足够25万居民入住的组屋,以及配套的各类生活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国人的生活环境,更开启了随后在全岛各地的新镇发展计划。

除了组屋,相应的配套建设还包括镇内的工业厂房,方便居民就近工作,组屋楼下的咖啡店和邻里商店、附近的巴刹和小贩中心,组屋楼下的儿童游乐场,特别是龙头滑梯,如今也成为唤起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地标。此外,大巴窑还建设了学校、图书馆、电影院、医院、体育设施、超级市场、各大宗教庙宇、巴士转换站等各种衣食住行的生活机能设施,在物质和精神上应有尽有,让居民在镇内就能够解决日常生活的各种需要。

这个经验后来被复制到其他新镇,并且精益求精,逐渐把八成的人口,从简陋的锌板屋迁移到有现代卫生设施和水电供应的高楼。当然,居民从农村的平地生活方式,改为高楼的现代生活方式,需要相当长的调适期,包括如何在相对密集的生活环境里,照顾左邻右舍和上下楼邻居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乃至卫生习惯,包括高楼抛物、电梯内小便、深夜打麻将的噪音、适应不同族裔生活习惯等一系列睦邻课题,都由大巴窑居民在自行摸索中逐渐形成全国规范。大巴窑东夜间蔬菜批发市场也是当年遗绪,反映从甘榜到新镇的残影。

大巴窑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多个事件一窥究竟,包括1970年代家喻户晓的《家在大巴窑》儿童连续剧;197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访当年最高的19层楼组屋;1973年1500多名各国运动健儿参与的东南亚半岛运动会在大巴窑体育场举行;首个有冷气的巴士转换站概念在大巴窑开始等等。最具象征意义的莫过于建屋局把总部,从红山搬迁到大巴窑镇中心。大巴窑不但见证了新加坡历史,它本身的变化就反映了新加坡的进步。

坐落在大巴窑6巷和泛岛快速公路之间的大巴窑综合发展项目,正是新加坡故事最新的篇章之一。它显示“居者有其屋”的国策仍然充满生命力,不断根据需求自我更新完善。项目的要旨之一,便是鼓励更多居民平日多运动,这在本地人口结构老龄化之际尤其关键;而作为“最老的新镇”,当地居民的年长人口较多自然不在话下。大巴窑东夜间蔬菜批发市场因为附近新建组屋,市场占用公路的做法难以为继,也必须让位给时代新需求。

从甘榜沼泽地到组屋新镇的变装,大巴窑是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缩影,表明新加坡的生存之道,就在于不断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每一代国人的不同需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时代的挑战和责任,也必须根据自己的判断与能力因应。延续大巴窑的长远发展,也代表了续写新加坡的成功故事。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