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塚正晃
美军击落入侵美国领空的中国气球,引发国际关注。美国反应强烈,大概是因为它象征着中国的对外间谍活动和收集情报正在升级。
气球事件预计也会波及美中关系以外的地方。在2020年和2021年,同样的气球也出现在日本上空。当时,日本自卫队与美军的反应不同,只是保持警戒和持续监视。但是,在此次美军行动之后,日本政府高官相继表示,如果今后发生类似事件,不排除击落这一选项。世界各国也相继确认曾发现中国的气球。国际社会今后若在自己的领空发现气球,反应相信会变得更加不客气。
中国外交部承认飞艇是中国的,但属民用性质,用于气象等科研目的,并批评美国反应过度。但是,若是飞行器未经许可侵入他国领空,是违反国际法的。另外,既然是民企的科研用气球,为什么没有搭载通常在民间广泛使用的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装置)来掌控位置?中国外交部的说法难免让人难以接受。根据中国媒体报道,人民解放军曾在2019年击落了被认为是侦察用的气球。与此相比,美国的反应并非过度。以此来看,中方的说法和对美国的谴责,都缺乏说服力。
对中国政府的解释,国际社会持怀疑态度,跟中国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关。
中国从2015年开始推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了推动尖端技术应用在军事上,而加强动员地方政府和民间企业的资源。在新技术可以改变社会的情况下,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也在讨论民企所拥有的尖端技术的军事应用。但是,中国与这些民主国家最大的不同是,在政府、企业、科学家等在形成共识的过程中,政府具有很大的权限,不仅半强制地动员社会资源,过程也缺乏透明性。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涉及社会各领域,气象信息也不例外。在相关的官方文件中,也提出要加强气象数据的军事应用。在中国军民融合创新模范区,也在开发可以装载在气球上的军事侦察系统。由此可见,民间气象等科研成果,是有可能被应用在军事上的。
出现在美国上空的中国气球,是漂浮在离地面20公里左右的高度。近年来,人民解放军把离地面20至100公里的地方称为“临近空间”,作为实施跨陆海空航天网络领域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略制高点,而倍受重视。“临近空间”是高于客机航线而低于低轨道卫星轨道的高度。中国除了开发在“临近空间”航行的高超音速滑翔器(HGV)DF-ZF等之外,还开发了像此次气球一样低速滞空的无人机。军方研究者分析,滞空型滑翔机可以作为支持联合作战的早期预警、通信中继、电子战、攻击等作战的平台来运用。
笔者也参与的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项目组,对该气球的开发源进行了调查,发现该气球与中国科学院负责发射、与人民解放军关系密切的光启技术制造的气球非常相似,能够长时间在“临近空间”飞行的气球,需要由宇宙射线和能够承受极限环境的新材料构成。能开发这种材料的企业,光启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企业和研究机构,都与人民解放军关系密切,也参与了军民融合项目。
关于被击落的气球,美国正进行回收调查,预料今后会有各种后续的发展。但是如上所述,即使中国政府关于民间气象科研用的说明是真的,在中国推进军民融合的过程中,也不能否定军事应用的可能性。
中国要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只有提高军民融合的透明度,向国际社会作出真诚的解释。
作者是日本防卫研究所研究员